首页 > 新高考 > 正文

卓越升学:山东新高考改革有哪些变化?怎么选科?怎么算成绩?

2025-10-26 11:47:30 | 招生网

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卓越升学:山东新高考改革有哪些变化?怎么选科?怎么算成绩?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卓越升学:山东新高考改革有哪些变化?怎么选科?怎么算成绩?

卓越升学:山东新高考改革有哪些变化?怎么选科?怎么算成绩?

山东新高考改革自2017年启动,2020年整体实施,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模式,在院校专业调整、本科录取批次合并等方面面临重大变革。以下是具体变化、选科方法及成绩计算方式的详细说明:

一、山东新高考改革的变化
  • 考试模式 :采取“3+3”模式,夏季高考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3个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分两次进行。
  • 选科方式 :取消文理分科,“3+3”模式中的第二个“3”指3门选考科目,考生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自主选择3科进行等级考试。选科时间为高一上学期结束预选科,高一下学期结束正式选科。
  • 录取模式 :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择优录取。
二、选科方法
  • 选科组合 :从6门科目中选考3门,共有20种组合方式,可分为原理工类科目(物理、化学、生物)和文史类科目(历史、地理、政治)两类。
  • 选科与高校专业的关系

    学科对应的高校专业类型 :高中选考学科与高校专业间存在对应关系,不同学科组合可报考的专业范围不同。

    高校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

    不限选考科目专业 :约3700个,占招生专业总数40%,主要集中在哲学、经济、管理、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偏文类专业。 招生网

    任选一(两)门科目的专业 :约1300多个,占总数15%,如石油工程、食品工程、环境工程要求物理与化学任选一门;文物与博物馆学要求历史、地理任选一门。

    必选一门科目的专业 :约2800多个,占总数30%,其中要求必选物理的专业占比达90%以上,主要集中在理工科类、工程类、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

    必选两(三)门科目的专业 :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医学类、材料工程、环境工程等,要求物理、化学、生物必选考两门或三门;国际政治、社会学、法学等要求必考政治、历史等科目。

三、成绩计算方式
  • 等级赋分转换 :由于不同学科试题内容、形式、难度、考查角度存在差异,各科目原始成绩简单相加会造成不公平。山东省采用等级分数表达方式,将每门等级考试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B、C+、C、D+、D、E共8个等级区间,各等级区间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7%、16%、24%、24%、16%、7%、3%。
  • 等级成绩换算 :等级考试科目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时,将A至E等级区间内的考生原始成绩,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并计入总分参与录取。每科等级成绩本质上是考生的位次成绩,主要由考生在科目内所处位次决定,原始成绩进行等级转换后,排名顺序不变。
  • 具体换算示例 :比如小明物理卷面分90分,山东省选择物理的学生有20000人,小明在物理学科排名1800名,比例是9%,按照山东赋分表在等级B+中。原始分4%-10%区间的最高分为94,最低分为88,B+区间分数为81-90分,小明转化分约为86。

卓越升学:山东新高考改革有哪些变化?怎么选科?怎么算成绩?

山东新高考3+3如何选科

山东新高考推荐组合有物理+化学+生物,这是学生们最熟悉的传统科学组合,因此其最明显的优势是学科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这三门学科需要运用科学思维和计算能力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所有物理科目的组合很容易获得高分,学科中有许多客观问题和计算问题。

1山东新高考推荐选科组合

1.物理-化学-历史选科组合

这一类组合从大学招生的限制范围上看属于限制第二小的科目。

除了一小部分学校对类似政治学、国际政治等专业有着必选政治科目的要求外(一些学校对这类专业甚至无科目要求)。这个学科组合基本可以选择大学中的大部分专业。所以选择这个科目组合的考生在报考专业上,基本上无需过多考虑。更多的应该在可选的专业范围之内进行仔细甄别。

2.物理-生物-历史选科组合

这个组合与上一个组合相比,其实差距并不是很大。主要区别在于化学与生物之间的差别。化学由于在高中阶段部分知识(例如:酸碱平衡)较为灵活、计算量较大,部分学生转而选择“死知识”较多的生物学科。

当然一部分学生也是因为生物“名次”比化学”名次”更好而选择的生物。(由于高考等级赋分制的存在,选择名次更好学科无可厚非)。

成绩是高考选科的重要依据,可以对自己的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确定最有竞争力,成绩最高的科目,然后再根据自身实力与平日的考试成绩确定科目。

选科的时候,自身的兴趣爱好同样是很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发现自己各科成绩一般,找不到特别擅长的科目,不妨从兴趣爱好出发,明确自己的特长,分析自己是否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自己上课的状态,最终确定心仪的科目组合。

选科要看学科之间的联系度。3+3组合的选择除了要看专业和赋分之外还要看学科之间的联系程度。学科之间联系紧密在学习的时候才能更轻松,专业选择才能更多,比如政治和历史,物理和化学,化学和生物,物理和地理等。两个学科的联系紧密,对应的专业也多,学习的思维也一样,这种组合才能更好的提升成绩和竞争力。

山东新高考6选3选科大数据出炉!附选科5大因素和3大误区

招生网(https://www.zhaoshe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山东新高考6选3选科大数据出炉!附选科5大因素和3大误区的相关内容。

山东新高考6选3选科大数据及选科策略

一、山东选科6选3数据概览

从2022年山东夏季高考文化成绩一分一段表中,可以观察到不同分数段考生的选考科目情况:

  • 高分段(680分以上) :54人选考了物理,54人选考了化学,53人选考了生物,显示出顶尖考生对理科科目的偏好。
  • 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513分以上) :选考生物的考生最多,为82784人;其次是物理和化学,分别为77679人和75346人。物理、化学、生物均超过7.5万名考生选考,占比超过60%。
  • 普通类一段线(437分以上) :选考生物的考生依然最多,为197278人;地理、化学、物理紧随其后。
  • 整体情况 :在全部二段线以上考生中,选考地理的考生占比最高,约为67.71%;其次为生物,约占比59.67%。

选科人数排序(整体) :地理 > 生物 > 历史 > 化学 > 政治 > 物理。

二、选科趋势分析

  1. 选科要求变化 :2024年选科要求取消了“或”的关系,均改为“和”的关系,意味着考生需要同时满足多个科目的要求才能报考某些专业。
  2. 物化选科要求激增 :物理和化学的选科要求比例暴增25倍以上,显示出理工类专业对这两门科目的高度依赖。
  3. 纯理科组合成主流 :物理+化学+生物的纯理科组合或物理+化学+地理/政治的组合将成为主流热门。
  4. 医学类选科变化 :原来对化学和生物要求较多的医学类、生物学类大多不再提生物要求,基本改成了物化必选。
  5. 文史类选科宽松 :文史、语言、经济、管理类大多不再提科目要求,给予考生更多选择空间。

三、选科考虑因素

  1. 个人的兴趣爱好

    感兴趣的事情能发挥更大的潜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但需关注兴趣与能力是否匹配,当兴趣与能力发生重大偏差时,应更关注能力。

  2. 高校的专业限定

    高校根据专业需求设定选考科目要求,考生必须满足相应科目要求才能报考。

    逻辑关系包括:选择1门科目的专业必须选考该科目;选择2科或3科要求的专业必须同时选考规定的科目;不提选考科目要求的,考生任意选择3科均可报考。

  3. 性格及职业倾向的测评结果

    借助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MBTI16人格类型测评等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倾向,有助于做出更合适的选科决策。

  4. 未来职业规划

    选科影响未来的报考专业,进而影响职业方向。

    考虑个人喜好、能力、教育环境和家庭成员职业领域等因素。

  5. 对于名校和专业的平衡

    名校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更强的实力,但转专业也有相应要求。

    考生需充分考虑各因素的协调与平衡,对重要性进行排序后做出取舍。

四、选科误区

  1. 盲目跟风 :不考虑自身情况和未来规划,盲目跟从他人选科。
  2. 忽视兴趣和能力 :仅关注热门科目或高校要求,忽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3. 缺乏长远规划 :没有考虑未来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导致选科与未来目标不匹配。

五、结论与建议

选科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涉及个人兴趣、高校要求、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考生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结合高校选科要求和未来职业规划,做出合理的选科决策。同时,要避免盲目跟风、忽视兴趣和能力以及缺乏长远规划等误区。建议考生和家长多咨询专业人士、参加选科指导活动,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和建议。

以上数据和分析仅供参考,具体选科决策还需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

以上就是招生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招生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招生网:www.zhaosheng.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卓越升学:山东新高考改革有哪些变化?怎么选科?怎么算成绩?”相关推荐
24年山东高考改革有哪些变化
24年山东高考改革有哪些变化

四川2025年新高考选考科目要求公布,“文科生”不再有学医机会!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近日公布了2025年新高考“3+1+2”模式的选考科目要求,标志着四川省新高考改革正式启航。新高考模式下,考生需要在物理、历史两门科目中选择一门作为首选考试科目,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四门科目中选择两门作为再选考试科目。这一改革旨在提升高考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选考

2025-01-29 02:43:05
高考改革带来哪些新变化
高考改革带来哪些新变化

高考改革带来哪些新变化 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1高考加分项目明显“瘦身”奥赛奖牌、体育特长不再是加分“王牌”,三好学生、优秀干部逐渐褪去光环……新高考改革方案规定从今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招生。从2015年起,广东省高考加分只保留4个全国性加分项目:一是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

2024-01-26 19:54:17
新高考改革,选课怎么选
新高考改革,选课怎么选

新高考改革,选课怎么选 说说作为刚刚选过科的过来人的建议; 我是一名山东省的考生,关于选科一路也咨询了好多的生涯方向的专家,先说说我是怎么考虑选科这个事的吧。 首先我是考虑了我对每个科目的学习基础和兴趣。 毕竟从小到大对每个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我不能忽视的,因为这会让我更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成绩,成绩如果不够好的话会影响到我可以上的学校的档次。兴趣方面,有兴趣的科目会让人更有学习动力

2024-03-30 22:57:55
新高考改革赋分制怎么算~
新高考改革赋分制怎么算~

新高考改革赋分制怎么算~ 1.赋分的具体规则: 第一步,按照考生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定A、B、C、D、E共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A等15%、B等35%、C等35%、D等13%、E等2%,从而将考生的原始分转换成了等级。 第二步,将A至E五个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对应转换到相对应的五个分数段,从而将考生的等级转换成了等级分。 2.赋分公式为:

2024-03-04 18:02:58
2025新高考有哪些变化 2025河南高考改革政策
2025新高考有哪些变化 2025河南高考改革政策

2025年新高考政策 法律分析: 1.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及经国家批准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待遇的张家界市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桑植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加20分,面向全国招生高校投档录取使用。自2023年高考起,该加分项目分值由加20分调减为加15分,2025年高考起调减为加10分。 2.自2023年高考起,少数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调整为地方性加分项目,加分分值由加20分调减为加10分

2025-02-10 02:23:34
四川自考2025年改革有哪些变化?
四川自考2025年改革有哪些变化?

四川2025:5大经济区,4个能级梯队,新增10座机场,12城房价下跌 四川,作为内陆战略要地,正逐步释放出强大潜力。在“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四川的发展蓝图已日渐清晰,重点在于构建五个经济区域,形成四个能级梯队,以期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新增十座机场,不仅强化了四川的交通网络,也为未来经济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础。 成都经济区,作为四川的经济核心,目标直指4万亿大关。未来,这里将新增3条高

2025-01-10 20:37:37
全国高考改革是什么 新高考改革怎么改
全国高考改革是什么 新高考改革怎么改

2022年全国高考改革是什么新高考改革怎么改 2022年全国高考改革省份有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等8省份,2022年启动,2025年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 2022年全国高考改革 2022年第五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等8省份,2022年启动,2025年首届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

2025-03-09 17:27:25
2024年初中毕业考试改革有哪些变化?
2024年初中毕业考试改革有哪些变化?

深圳2024初中学考各科目分数变化有多大 深圳中考改革2024各科分数如下: 1、数学由100分到120分,1.2倍;但化学由50分到100分,2倍;物理由70分到100分,1.5倍;所以这个变动,其实等于物理化学更加重要;本身理科容易拉开分数差距;如此算来,数理化由220分,到明年的320分,也是基本1.5倍。 2、语文没有变化,其实相当于降低了重要性;不升就是降,毕竟总

2025-04-19 13: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