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3 01:28:21 | 招生网
![]()
新高考没有不建议选地理。地理学科难度较小,易于学习,选择地理学科人数较多,等级赋分占优势,因此并没有不建议大家选择地理。
并不是,是否要选地理还是要看自身选科组合的搭配。 招生网
在新高考选科中,要不要选择一门科目至少应该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该门科目的可选专业范围,二是该专业搭配组合的学习难度。以下将从这两方面来说说新高考要不要选地理。
①可选专业范围
本文将根据广东省2021年高考省本科专业的选科要求,来说说高考中选科地理科目后可选专业范围。
在广东省要求首选物理的专业中,选择地理能选择的专业有3.06%,政治为1.63%(还有58.94%的专业不限没有再选科目要求);在首选科目要求为历史的专业中,可选专业有5.867%,政治的可选范围是8.94%(还有79.20%的专业不限没有再选科目要求)。在没有再选科目要求的专业中,不管考生的再选科目是哪一门课程都是可以选择的。
可以看出不管是在首选历史还是首选物理中,地理和政治的可选专业范围差不多。
②学习难度
地理和政治不一样,政治的文科属性比较明显,但是地理的文理科属性参半。不管整个组合的调性是偏文还是偏理,地理都可以在其中起到调和的作用。
在物化地这样理科属性非常明显的组合中,不仅可以缓解物理、化学带来的学习难度,而且还不会给组合带来很多背诵内容。
在史政地这个传统的文科组合中,在注重文科思维,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还不会带来过多的学习难度,不过让整个选科组合产生文理属性的割裂感。
3+3最好不要选择的组合:
生物+地理+政治,这个组合可谓是大学最难以衔接的一个组合。
学文科选择历史,学理科选择物理,虽然在3+3的省份,对物理和历史没有确切的要求,但是物理与历史也算是各个院校对于考生文理科的学习的基础,这两个都不选,跟学校的专业要求也匹配不上啊!
3+1+2最好不要选择的组合:
历史+化学+生物,这个组合大学容易受影响。
整体上看,主干学科也有了,后面的学科也都不错,专业方向也够了,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的是,历史和化学、历史和生物也不搭配啊,在院校的学习中,物理和化学的关系才是比较密切的,历史跟化学也挂不上边啊。所以这个组合还被人称为最奇葩的组合。

招生网(https://www.zhaoshe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新高考物理历史都不好怎么办?附选物理和历史在高考录取比例的相关内容。
面对新高考的全新政策,选择物理或历史是广大学生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在高中学习阶段,有些学生没有抓住重点和学习方法,文科和理科基础相对薄弱,自身的物理和历史成绩都比较差。那么,新高考物理历史都不好怎么办?附选物理和历史在高考录取比例。
一、新高考物理历史都不好怎么办?
如果考生的物理和历史成绩较差,我们不妨分两种情况来剖析, 一是学生选择历史,历史的学习难度比物理小,况且史政地等组合能报考的院校和专业比较多。二是学生改变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侧重点,尽量打下坚固可靠的理科基础,依然选择物理。
1、学生选择历史学习难度更小
说实话,历史的学习难度肯定比物理小。历史看重学生的理解分析题目和内容积累能力,只要学生深刻把握并理解历史各个知识点的内在逻辑与联系,按照历史科目的时间轴和阶段特征记忆重点内容,并培养自身优异文科思维和分析题目的解题思路,在不断锻炼的反复刷题中,学生的历史成绩应该有明显提高。
很多学生会担心历史能报考的专业相当有限,但 史政地、史政生等组合可以报考的文科专业较多,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经济学类、文学类、哲学类、公共管理类等 ,史政地组合也是专业覆盖率较高,学科之间紧密联系的热门组合,目前来看,偏向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大多会选择史政地组合。
通常来讲,历史题目套路较多,但整体变化不大,易于学生掌控并理解。
物理科目恰恰相反,物理拥有较多的定理、公式和概念,学生不仅要牢牢掌握这些重点内容,还要深刻理解各个概念、公式、定理的逻辑与内涵,物理也是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如果学生的物理和历史成绩都比较差,那么选择历史应该是压力和学习难度较小的最佳方案。
2、学生选择物理专业覆盖面更广
如果学生的文科成绩较差,但自身具备扎实可靠的理科基础,只是在学习方法和重点有所偏离,导致自身物理成绩大幅度下滑。像这种情况,学生依然可以选择物理,物理科目侧重于学生的理解和逻辑推导水平。
在老师讲解物理重点与考点内容时,学生要认真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后总结复习,弥补自身的薄弱之处更是学生学习物理的要点之一。
学生要迅速掌握物理科目的基础知识和重点概念,依据题目中的已知信息,灵活运用各种概念和公式解题,推导出题目答案,这是很多物理学霸的优秀学习方法。学生不妨借鉴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物理成绩。
选择物理的学生专业覆盖面更广,像物化生就是报考专业范围相当广泛的热门组合,如计算机类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临床医学、中医学等,这些专业都是物化生可以报考的主流趋向。
整体来讲,学生要依据个人情况,仔细考虑选择历史还是物理。如果是具备较强文科基础,擅长记忆背诵的学生,那选历史肯定更好。反之,如果学生的理科基础相当扎实,并及时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与重点,那选物理相对较好。
二、选物理和历史在高考录取比例
每个省市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以2020年河北省高考报名人数为例,河北省高考报名总人数为62.48万,实际有47.17万名考生参加文化课统考,文史类考生共有18.58万人,理工类考生共有28.56万人。文理科报考比例约为3:5,但在录取方面还是存在差距,录取比例为2:7。
总而言之,录取比例和具体人数只是一方面。学生更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职业发展、报考专业等多方面考虑,尽量选择自己心仪的热门专业。
以上就是招生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高考不建议选地理吗 哪些组合不要选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招生网:www.zhaosheng.com
新高考不建议选地理吗?选史地生的女生适合什么专业? 引言:新高考不建议选择地理,因为地理这一个学科不仅仅有偏向文科的记忆,也有偏向理科的计算,所以说地理这个学科是非常难的。选择历史,地理和生物的女生适合在大学中选择 考古学 ,地理,文学和一些生物学。 新高考不建议选择地理的原因就是因为地理是一个偏文,也同样偏理科的一个专业,不仅仅需要你拥有很高的记忆力,对地理,地质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你需
为什么不建议选物生政组合有什么利弊 物理+生物+政治虽然在志愿填报时选择范围比较广,但是物理和政治的文理属性差别较大,这两门课程的学科交叉性很小,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截然相反,这样的选科组合在整体学习进程上可能会给同学们带来阻碍。 选择“物生政”有何利弊 从极大的好处来看,主要表现在三点:1、适应性极强,几乎国内所有的大学,无一例外地都可以报考,无论是选择面还是录取面都称得上是最
为什么不建议选物化地 不建议选物化地的原因:生物地理入门简单,但越学越难。这也就告诉各位高中生,不要沉迷于当前的享受,选择物生地固然有好处,但是坏处自然不可缺少。客观来看:地理生物上课简单,很容易听懂,但是为了区分三六九等,试卷难度会增加。化学物理上课迷糊,可能听不太懂,但是试卷的基础题会比较多。至于政治和历史,就是要看考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分析能力。 学科特性分析: 我们将物理
新高考选科组合学校不开这个组合能走读听课吗 新高考选科时,学生和家长可能会遇到选科组合人数不足的情况,导致学校无法开设相应班级。这时,学校的选择会有所不同。一些学校可能会因为人数不够而不开设该选科组合,学生则无法按照原计划进行选科。然而,也有一部分学校出于对学生学习的考虑,即便选科人数不够,也愿意开设小班授课,允许学生走班听课。因此,学生在选科前应详细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具体规定,以便做出合适的
江苏高考人数 江苏高考人数的相关内容如下: 1、江苏省高考人数从2015年的13.5万人到2019年的16.95万人,截至2024年,江苏省高考人数累计增加了3.45万人以上。2022年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为40.6万人,其中复读人数为2.3万人,比2021年的复读人数1.2万多了近一倍。 2、在2023年的复读生肯定比2022年还要多,不过,2024年高考的复读生应该会减少,因为
陕西新高考选科组合有哪些 陕西新高考采用3+1+2模式,选科组合有12种,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为统考科目,物理和历史必选一科,另外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门中任选2门,具体选科组合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陕西新高考选科组合 序号 物理类组合 序号 历史类组合 1 物理、化学、生物学 7 历史、思想政治、地理 2 物理、化学、思想政治 8 历史、思想政治、化学 3
新高考“3+1+2”模式下的选科组合 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从2025年开始,整体实施新高考综合改革,采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以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体制机制。除西藏、新疆外,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6个地区实施“3+3”模式,而河北、辽宁、江苏等23个地区则实行“3+1+2”模式。本文将深入分析“3+1+2”模式下的选科组合
84年中考录取率 1984年,参加考试人数164万人,录取48万人,录取率为29.3%。1984年高考理科录取分数线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52,文科是477。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平均在630左右。1984年高考理科总分是710分,其中: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00,物理100,化学100,政治100,生物70,总计710分,文科总分是640分,语文,数学都是120分,英语,历史,政治,地理各1
2024-04-03 06:38:51
2025-10-11 18:55:46
2025-10-12 01:03:02
2025-10-16 21:50:06
2025-10-17 07:35:14
2024-02-26 2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