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16:29:55 | 招生网
大连民族大学院系设置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于1956年,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 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教学科研医疗仪器设备价值1.5亿元,全院编制床位1000张。在岗职工12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20名,硕士生导师60余名,拥有全国名老中医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8个,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五批共20名,省管专家2名,贵州省名中医名。是全国重点中医院项目建设单位、卫生部全国骨伤医师进修基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苗医苗药治疗慢性疼痛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
医院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建设项目3个,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强化建设项目1个,十一五重点学科3个;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1个,十二五重点学科6个;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8个;贵州省第一批中医药民族医药临床重点学科3个。拥有贵州省肛肠病医院、贵州省针推医院、贵州省脑病医院、 贵州省中医眼底病诊疗中心、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诊疗中心,是贵州省中医师执业医师考试技能操作培训点及考点、贵州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贵州省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贵州省中医医疗监测分中心。2012年,贵州省卫生厅将贵州省中医医院授予我院并挂牌。
教学科研进步明显。近五年来,共发表专著20余部,论文500余篇。有省级教学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中医学专业 1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内科教学团队1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项目350余项,国家级项目14项。
毕业生就业前景好。学生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临床技能熟练。众多毕业生已成为基层中医院、中医科室业务骨干。随着国家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就业前景也更加广阔。
第二临床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 第二附属医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实行院系合一的管理体制,主要承担各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临床带教工作,负责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后期临床教学、管理工作,培养具有中、西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临床专业知识、技能,能独立承担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高级人才,是贵州省中西医结合高级复合型临床人才的培养基地。有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专业。近五年来编写各类教材、专著近30部,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23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建立于1981年(前身为贵州省商业医院),资产总值4.8亿元,编制床位1000张。在职职工105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37名,硕士生导师70余名。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名,贵州省名中医名。年门诊35余万人次,年住院病人10000余人次,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是国家爱婴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医院坚持中西医结合发展方向,重视培育学科优势特色,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病)3个,在建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8个。
学生具有扎实的中、西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能独立承担中西医临床医疗工作。毕业生遍及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中医院及科研机构,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基 础 医 学 院
基础医学院(原基础医学部)成立于1984年,主要承担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前三年的教学、管理工作,负责全校各专业的中医基础、西医基础和部分公共课的教学工作。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面向国内外招收硕士研究生。
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现有教师135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60余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10余名。近五年来,为适应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基础医学院加强了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力度,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发现式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研究》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医舌诊》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医五行系列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多项。
教学实验设备先进:基础医学院设有教学实验室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功能实验室、中医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药理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生理实验室、人体解剖实验室等科研实验室7个,其中有省级基础课教学实验室4个,省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2个、一级实验室1个,承担了全校各专业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各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主要有MS-4000生物信号处理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道生理仪、脉象模型、脉象仪、激光共聚集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倒置相差显微镜、二氧化碳培养箱、Ⅱ极生物安全柜、生物图像分析仪、脑立体定位仪、紫外可见光分关度计、全自动酶标仪、自动组织脱水机、显微互动系统、图象分析仪、PCR仪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00余万元,实验室全天开放。
学生综合素质高、奉献精神强:根据社会需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彻爱专业,强基础,提素质理念,在培养学生较强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注重科学、人文、艺术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的人生品格和创新意识,学生综合素质高、奉献精神强。学生连续7年在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获贵州赛区第一名,并曾获全国决赛亚军,在各级各类征文大赛中屡获佳绩。吴曾、简雷同学先后获第四届、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涌现了全国百佳大学生陶颖、中国志愿服务金奖获得者唐开文、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谌永业、陈友强等一大批杰出毕业生代表。
药 学 院
药学院成立于1975年,培养具备药学、制剂以及相关医药基础知识和技能,能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研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现有10个专业及方向,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合作)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研发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研究所3个,硕士授予点3个。
教学科研能力突出:全院现有教职工中,正高级职称28人,副高级职称27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0人,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管专家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近三年来,教师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年均发表科研、教研论文150余篇,SCI论文25篇。药学院全体人员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现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
科技创新贡献卓越:近五年来,全院获科研课题300余项,科研经费2500余万元。获各级各类科研奖项20余项,其中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获国家专利10项。研发及参与研发中药新药(含苗族药)40多个,被授予科技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该院的特色学科民族医药研究,影响广泛、成果丰硕,正逐步成为全国苗族医药研究核心基地。 招生网
就业前景广阔:多年来培养了大批具有中药知识的专业人才,为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很多毕业生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制药公司、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药材经营管理部门、医药院校、中药研究机构、药品检验机构、医疗机构等单位的领导和骨干力量,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骨 伤 学 院
骨伤学院成立于1988年,主要培养中医、中西结合骨伤科学高级专门人才。现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中医骨伤科学),省级重点学科1个,全国骨伤名师名。有骨伤研究所1所,拥有两所附属医院4个骨伤科病房和门诊,是卫生部全国骨伤医师教学进修基地。
教学团队教学、临床能力突出:全院现有专职教师30余名,其中正高职称7名、副高职称8名,硕士生导师21名。在全国骨伤名师时光达教授、沈冯君教授的引领下,师资团队临床经验丰富,擅长骨伤传统疗法,治疗骨伤病疗效显著。不断引进和开发现代骨科新技术和新疗法,能开展很多难度较高的骨科大手术,在全国中医院处于领先地位。注重教学改革与研究,将新引进、开发的新技术、新方法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学生临床专业技能强:学生不仅掌握中医骨伤科传统理论和临症方法,同时掌握现代骨科理论与临床技能,学生骨伤科、现代骨科理论与动手能力及人文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受到中医、中西医结合
、综合性医疗机构实习带教老师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好评。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注重与专业素养结合,经常性地举办人体解剖知识竞赛、骨伤阅片会、骨伤技能大赛等,在全国及贵州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屡创佳绩。
就业前景好:学生专业基本功扎实,就业竞争力强,广受用人单位好评。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县级以上中医院、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医院骨伤科,骨科业务骨干及各级医疗、教学、科研单位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
针 灸 推 拿 学 院
针灸推拿学院成立于1986年,培养具有中医对外交流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级针灸推拿人才,可面向国内外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针灸推拿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针灸综合实验室为贵州省专业实验室。
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全院现有专职教师28名,其中正高职称8名,副高职称10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16名,高层次特聘专家1名,贵州省第十一届青年科技奖1名,贵州第八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1名,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贵州省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3名。实验针灸学为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近三年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项目、省部级、厅局级等科研课题60余项,获省部级、厅局级科技成果奖多项。
贯彻育才为用教育理念,加强与贵州省第71职业技能鉴定所合作开展学生技能培训,学生在校期间可获高级推拿按摩师资格证,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开展专业性强的科技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近三年学生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主持省级和厅局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10余项,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获银奖2项、铜奖3项,网络虚拟运营三等奖1项,参加全国华佗杯全国大学生针灸操作技能大赛获团体三等奖2项、个人三等奖1项,天堰挑战首届全国中医大学生创意设计竞赛一等奖,2名同学获贵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广阔的就业前景:由于针灸在医疗、养生保健、亚健康状态调节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国内外医疗机构对掌握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学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护 理 学 院
护理学院成立于1999年,是贵州省首家开设护理学本科专业的院系。现开设护理学专业及护理学(英语方向)2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护理学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2012年获批招收中西医结合护理硕士研究生。
教学团队经验丰富:现有专职教师30名,兼职教师16人,其中硕士生导师3人。高级职称人员15名,均具有20年以上从事护理工作经验。多名教师担任中华护理学会理事、贵州省护理学会理事、秘书长等社会团体职务。重视借鉴国外先进的护理理念,多次派遣教学骨干赴英国诺森比亚大学护理学院、香港护士基金会学习培训。
教学科研成果突出:注重强化整体护理及中医护理理念,将当代护理发展的成果引入教学环节,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护理本科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环节引入分体式教学法、反思教学法、行为引导教学法、标杆式规范带教法、学生自主教学法等,建立了护理技能训练整合模式体系,教改课题《贵州省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研究》获省级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二等奖、中华护理学会科技进步奖。《护理技能训练整合模式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不同学年制本科护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运用反思教学法研究与实践》等教改课题获校级教改成果三等奖。主编(参编)了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外科护理学》等5部医药院校护理系列教材。现有省级教改课题3项,校级教改课题15项。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10余项,校级科研课题5项。教师近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
实验教学条件先进:护理技能实验室拥有麻醉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透明复苏人、安妮复苏人、分娩机转模拟人、人体胚胎模型、多功能护理床、超声雾化吸入器、氧气吸入器、电动洗胃机、电动吸引器等护理实习实训设备。电化教学示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条件先进,能满足学生临床技能训练需要。
重视实习基地建设:该院除拥有本校两所附属医院外,还拥有广州华侨医院、北京广安门医院、北京西苑医院、北京海军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等14所省内外教学及实习基地,均为三级甲等医院。
注重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性化管理。重视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每年举行大型授帽仪式,以南丁格尔精神潜移默化于学生的成长历程,培育学生职业荣誉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仁爱奉献、反哺社会意识较强。学生专业素养良好,实践能力强。
社会声誉良好:护理学院毕业生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突出,用人单位反映良好,很多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护理教学的业务骨干,多名毕业生考取国际护士资格证书。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护理学院学生组成志愿服务队参加抗震救灾医疗服务表现卓越,受到医院及灾区伤员的一致好评。
医 学 人 文 学 院
医学人文学院成立于2001年,在贵州省医学院校中首家开设法学专业,是贵州省内唯一获得应用心理学第二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医学人文学院的建立,对适应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及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努力满足社会对医学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广泛需求,构建中医多学科发展的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注重实践教学:师资团队具有多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合理。现有专职教师31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9名,硕士生导师8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有省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精品课程4门。重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实习基地除本校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能满足本院相关专业医学实习外,还有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贵阳市公安局等法学实习基地,以及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等临床心理学教学实习基地。
教学设施齐全:拥有国内先进的心理学实验室和模拟法庭。心理学实验室下设基础心理实验室与网络心理实验室,仪器设备126台件,能开展心理实验项目(包括普通心理学演示实验、儿童心理学实验、基本心理能力实验测定、经典心理实验及认知心理实验等)65个、心理测评项目87个。
职业优势明显:毕业生能从事医疗机构、司法部门、狱政管理部门、青少年犯罪预防、心理辅导与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中西医临床医学(4.5+1.5试点班)、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法学专业学生可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和国家企业法律顾问考试,2006届法学专业毕业生黄谱同学参加国家司法考试获贵州省第一名。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院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院创建于1984年,前身为成人教育部。2000年实行三教统筹的统一管理,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专科教育、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脱产、函授、业余、夜大等学习形式),同时面向社会开展中医药类的短期培训。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院办学特色突出,充分依托贵阳中医学院优质教学资源,狠抓教学质量和管理,注重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建院以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专科教育先后培养了2000余名具有扎实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中医药技能型人才,涉及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药制药技术、医药营销、医药信息与技术、药事管理、美容护理、药用植物栽培与技术等领域。成人教育培养了5000多名学生(在职人员),遍及全省各地的医疗卫生网点和制药及销售行业,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2010年起,按照贵州省卫生厅与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还主要承担全省农村乡镇卫技人员学历提升项目。
贵州省第七十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设于本院。面向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并经贵州省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审核颁发国家资格等级证书。现有初、中、高等级的按摩师、养老护理员、中药购销员、中药调剂师、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养殖员、中药材生产管理员、营养配餐员、中药材生产人员、计算机(医药信息)操作员等工种的培训和鉴定业务,培养毕业生获得双证书,从而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普通专科中西医结合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护理、针灸推拿、中药、中药制药技术、医药营销、卫生信息管理、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以及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本、专科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中药学专业设于本院。
研究生教育概况
贵阳中医学院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授权我校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同年我校成为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试点单位。2008年获准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我校现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1个;现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有贵州省重点学科6个,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2个。
我校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近300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者3人。近年来分别与天津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贵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武警总医院、空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海南医学院、中科院贵州省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设立了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及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制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设施,校内经常开展丰富多彩校园学术和文化活动,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
大连民族大学院校简介
大连民族大学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全国110多所中央部属高校之一,是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民族高等学校,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设目标为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学校现有开发区和金石滩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600多亩。学校1984年立项筹建,1993年招生办学,是国家民委、教育部、辽宁省政府、大连市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生物工程、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会计学等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工程、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环境工程、行政管理、产品设计、新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自动化、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建筑学、日语、信息与计算科学、会计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统计学、环境科学、经济学、视觉传达设计等27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7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9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组建电商学院、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学校拥有生物工程、民族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电子信息、国际商务、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林业、艺术等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12个,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省部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智库等12个。拥有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省部级实践教育基地14个,省部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获批组建文冠果产业国家创新联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3项、二等奖32项。200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学校,2007年在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学校的本科创新教育、双语教学、课程教学国际化等特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建校以来,培养毕业生6.4万人,就业率连续23年保持在90%以上。
学校设有经济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国际商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体育教学研究部等21个教学科研单位,本科专业58个,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农八大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招生,56个民族学生齐聚校园。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多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近65%,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近95%。教师中拥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国家民委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辽宁省教学名师等优秀人才140多人次。
2009年、2014年和2019年,学校连续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首批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5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2020年再次获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近年来,学校还获得辽宁省新时代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国家民委就业典型学校、辽宁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中央民族大学院系设置中央民族大学院系设置 院系 招生专业(类) 培养方向 学士学位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哲学 哲学 哲学 宗教学 宗教学 经济学院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政学 财政学 金融学 金融学 法学院 法学 法学 法学
中南民族大学院系设置中南民族大学院系设置 泰山学院 2013 年院(部)及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学院名称 本科专业 学科 专科专业 门类 1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 文学 汉语言 文学 汉语言国
广西民族大学院系设置广西民族大学院系设置 我校设有13个二级教学学院,2012年共50个本科专业及1个专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面向全国23省市区招生: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咨询电话 (区号0718)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艺术类)编辑出版学 新闻采编与制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科) 84372
右江民族医学院院系设置右江民族医学院院系设置 学 院 专 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交通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 工程结构分析 交通运输 交通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院系设置大连理工大学院系设置 大连理工大学共设有13个学部(院)。 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 建设工程学部 建筑与艺术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管理与经济学部 外国语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软件学院 创新实验学院 具体院系介绍请参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院系设置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院系设置 建筑系 1.建筑学专业(本科学制五年)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建筑设计、建筑群体规划设计及室内装饰设计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适宜于到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公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建筑设计、
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院系设置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院系设置 详情请登陆长春大学网站: 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院校简介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院校简介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始建于1999年7月,时名大连医科大学分校。2004年3月经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更为现名。2007年1月由大连医科大学和大连金真源集团共同举办。学院位于大连市高新区爱贤街28号,建
大连外国语大学院系设置大连外国语大学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含华东电力继教中心)共九个二级学院,以及社会科学部、体育部两个直属部。 学校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等二十九个
2024-07-08 04:30:57
2024-04-03 06:38:51
2024-08-25 01:23:41
2024-03-23 15:19:06
2024-07-01 13:42:40
2025-08-24 09: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