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7 13:46:23 | 招生网
1、北京理工大学和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各自创办时间对比,分别为1940年和2008年。
2、北京理工大学隶属关系是工业与信息化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隶属关系是海南省教育厅。
3、北京理工大学是在北京,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是在海南。
4、北京理工大学是公办,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是民办。
5、北京理工大学是本科,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是本科。
6、北京理工大学是211,985,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是非211非985。
北京理工大学2023年录取分数线
北京理工大学2022年录取分数线
北京理工大学2021年录取分数线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2023年录取分数线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2022年录取分数线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2021年录取分数线
招生网(https://www.zhaoshe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北京理工大学和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院校简介的相关内容。
北京理工大学院校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线电专家、经济专家李强等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在北京拥有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双核”校区已建总建筑面积185.23万平方米。设有21个专业学院、9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设有28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
建校80余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坚持德育为首、着力红专并举的“红色育人路”,一条立足国防特色、服务国家战略的“强军报国路”,一条勇于开拓创新、开放包容合作的“创新发展路”。“延安根、军工魂”的红色基因,“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徐特立老院长倡导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共同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在30余万名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12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60余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教英才、时代先锋和治国栋梁。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锐意进取,曾创造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等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始终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展现担当作为,为科技创新、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五年来,北京理工大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勇担强国建设新使命,持续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精心培育一流人才,赤诚创造一流贡献,奋力建设一流大学,不断凝聚师生奋进力量,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办学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立德树人,红色基因浸育一流英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三全育人”,构建“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寰宇+”(“SPACE+X”)计划,全力构建智慧教育视域下全人化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美誉度持续提升。建设未来精工技术学院,着力培养具有批判性、颠覆性和创新性思维的领军领导拔尖人才。大学生足球队加冕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十一冠王”。学校整体生源质量位居全国“双一流”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始终保持在全国高校第一梯队。
优化育人资源多维提质。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设有本科专业77个,实现全面一流,其中国家一流专业48个,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6个。发起成立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十三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全国优秀教材奖7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39门,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1人,研究生获全国学会优秀学位论文189篇。
双创教育实践树立标杆。北理工学子在国内外创新创业赛事中连续夺冠夺杯,获奖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两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捧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两夺阿布扎比国际机器人挑战赛冠军。获批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牵头建设单位。矢志创新,科技立功诠释报国担当
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学校坚持“锚定战略、前瞻布局、强化特色、创新超越”的科技创新工作方针,持续实施“有规划、有组织、有质量”的科研,在高能物质、科学探测、无人智能、跨域机动等战略性核心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量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特种材料等基础性前沿方向具有明显优势,科研成果量质齐增,科技创新屡屡取得新突破。
勇做科技创新排头兵。学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深度参与载人航天、北斗组网、火星探测、新一代人工智能、碳中和、社会治理、科技冬奥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全面服务国家重点领域能力发展建设;打造了“中国复眼”等一批“国之重器”,承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1个,牵头建设了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爆炸科学与安全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
高水平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学校年均科技投入保持在50亿元以上,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稳居国内前列,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连续三年一等奖“不断线”;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连续发表高水平原创性成果;6个典型案例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北理工模式”。厚植沃土,队伍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以新机制创一流人才高地。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积极营造“引得来、立得稳、留得住、长得好”的良好人才生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与国际接轨并具有学校特色的“预长专”教师聘用新模式,汇聚高端创新要素和智慧资源,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了以“师承效应”“头雁效应”“集聚效应”“倍增效应”为代表的人才培引新模式,有效推动以校引人、以业育人、以人聚人,人才队伍质量显著提升。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凸显。学校实施“‘三个五’人才工程”,打造“54321”创新人才金字塔,现有教职工5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600余人,汇聚了近40名两院院士、450余名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高层次人才占专任教师比例达20%。近年来,连续三届院士增选“不断线”,三位高水平外籍教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已形成群贤毕至、班行秀出、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新优势。特色鲜明,学科发展绽放勃勃生机
学科建设释放新活力。学校坚持“四个面向”,遵循“顶尖工科、优质理科、精品文科、新兴医工”的建设方针,统筹兼顾“学术追求”与“行业引领”,持续弘扬学科发展特色,逐步形成优势与特色、传统与新兴、应用与基础、综合与交叉相促进的工理管文医协同发展格局。
学科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学校现有9个学科门类,33个一级学科,均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4个工程博士类别。物理学新增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以珠峰高峰学科为主干,建设“6+7+2”特色学科群,加快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互促,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扩大,兵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一批珠峰学科稳居全国高校前列,4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前列,11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多元共赢,对外合作开创崭新格局
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校坚持与全球伙伴共融共赢,广泛深入联结世界,形成了更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与6大洲77个国家和地区的382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等100余所合作院校设立各类学生交流项目。与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共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设国际创新组织学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领导人才。打造“留学北理”品牌,国际学生规模超过2700人,生源国覆盖全球四分之三的国家。
产学研合作实现全面跃升。学校以优势学科对接社会优质资源,整合创新要素,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系,校地合作机构持续产出一流成果,建设了重庆创新中心、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等一批综合性校地合作创新平台。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四个服务”,努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保持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绿色高质、追求卓越的宜学宜教生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据截至2023年4月)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院校简介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以下简称“海科大”)于2008年在原中央美术学院海口校区基础上创建,2018年升格为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院校,2019年更名为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是海南省唯一一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改革院校。学校秉承“科学、务实、厚德、创新”校训,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一、办学规模与硬件条件
学校有海口市江东校区(美兰老校区)和云龙校区(新校区),目前已有出让用地2309.54亩。美兰校区距海南省委、省政府4公里,云龙校区距海口美兰机场9公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学校现有校舍面积49.8万平方米(不含在建房屋5.37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海事学院、城建学院、财经学院、设计学院、健康科学学院、国际护理学院、临床医药学院、传媒与音乐学院、会计学院、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基础医学部等16个教学单位。紧密对接海南十二大主导产业中的海南油气、高新技术、互联网、医药、医疗健康等重点产业。开设26个本科专业和50个专科专业。现有在校生23536人,其中本科生11160人,专科生12376人。
学校具有国内领先的各专业实训设备与仿真软件、VR设备与技术,私有云平台建设了20000门优质网络课程及资源;拥有369个实验实训室、398间多媒体教室、156间智慧教室、4间智慧树录播室、61间计算机教室、5间数字化语音室。校内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校企合作仿真实训软件总值23012.83万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94.38万册、电子图书173万册、中外期刊100余种,图书馆现有深图ILAS借阅系统和知网、超星等学术平台及瀑布流电子显示选书预阅屏3套。学校使用0A系统实现内部协同管理,运行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过程管理,采取现场摄影录制的新形式开展实践实训教学督导及评教,切实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形成科学、高效、优质的管理体系。
二、专业建设与专家治学
学校建成了以应用化工技术、航海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物联网工程技术等工科为主,兼顾医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服务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未来发展,部分专业填补了海南空白。2022年顺利获得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和10个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权;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入选海南省高水平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航海技术2个专业群获批海南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202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被评为海南省第五轮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019年航海技术、健康管理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骨干专业”,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被评为海南省高职类校企合作特色专业。
学校实行专家治学。现有校长、副校长15名,分别为博士副教授或教授,各学院院长均是中青年博士或副教授、教授。学校领导和各学院院长实践经历经验丰富,均为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赛连年获得一等奖或二等奖者、参加省部级教改课程项目评定连年获得一等奖或二等奖者、从优秀专任教师或优秀专业系主任及优秀教学或科研副院长转任者;或由具有名校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并任职二级学院院长10年以上或博士生导师及教授等教育教学专业管理人员构成。
三、师资队伍建设招生网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目前专任教师1076人,校外兼职教师425人(含行业导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635人,占专任教师的61.06%(其中博士150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353人,占专任教师的32.81%(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41人);“双师型”教师625人,占专任教师的58.09%。
学校灵活民办体制用人机制,通过特殊政策引进高技能人才,给予特殊人才特殊待遇。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共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人才157名。海科大教师揭军武、孙杰、杜金风、王月雷、杨静、郑兵、OMARY GASTRO等85人已成为海南省高层次人才,其中韩刚、王月雷、曹献英为C类人才(领军人才),闫浩、孙杰、揭军武、杜素芝为D类人才(拔尖人才),王月雷获得了“南海工匠”“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海南青年五四奖章”“海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黎冬楼、闫浩获得了“海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施金妹获得了“海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仅2022年就有30名教师被评为海南省高层次人才,20名教师顺利晋升高级职称。
四、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培养服务新型产业、新产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后做社会发展进步引领者,注重教学科研平台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有海南省特种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等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国残联、教育部批准的海南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海南省高校特色实训教学示范中心,海南海科石油化工产品检测中心等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校内实训中心18个,校内实训、实验室263个及VR实验室(制作并完成24个VR实训项目);与海南汉地阳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省内外企业共建共享校外实训基地共175家。
学校大力开展“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工作。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于2016年4月挂牌成立,目前基地2000平方米。采用“政府扶持、社会参与、高校助推、自愿加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运作模式,为创业初始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孵化促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发展”。截至2022年11月,共计服务孵化学生企业150家次,部分学生企业得到了快速成长,收益非常可观,迅速涌现出海口海科葳森设计有限公司、海南卓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众城文化传媒(海南省)有限责任公司、海南优学乐教育培训有限公司、海口海科南北农产品商贸有限公司等一批先进的创业典范。
2022年组织各专业本科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共114项,其中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10个、创业训练项目2个,创业实践项目1个;省级创新训练项目23个、创业训练项目1个,创业实践项目1个;校级创新训练项目49个、创业训练项目16个,创业实践项目11个。
五、校企深度合作
学校目前与海南龙头企业和省外企业240余家签订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2022年顶岗实习学生3688人次。与我校共同开发校企合作教材的企业55家,已出版校企合作教材55部。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工作,有30多项专利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中运营转化。
学校与175家省内外企业共建共享校外实训基地,依托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校和企业充分沟通协作,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及岗位要求,调整课程设置,重构课程体系,将企业先进的行业知识、产品和技术研发体系,通过合作方式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点专业聘请行业、企业、高校的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各专业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每年按计划组织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聘请企业技术能手兼职任教,促进了专业课程与生产实践的融合。
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取得系列建设成果,获批校企合作技术项目共100余项,涵盖政府和80余家企业,企业与我校合作开发技术几十项,为海南十二大主导产业发展服务。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合同,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目前已成功成立了“康芝药业班”“东方傲立班”“洋浦傲立班”等订单班。
郑兵教授带领技术团队成功研发海南海科智慧食堂产品,2021年9月6日投入运营,智慧食堂整合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技术手段来解决传统食堂口味差、粮食浪费和学生营养不均衡等三大难题,项目主要有人脸识别、订餐、就餐、支付收银系统、营养分析和食堂管理等六大功能模块,实现食堂精细化管理,在提高食堂管理效率、拒绝浪费、改善饮食、营养均衡及节省运营成本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高级技师谷兵兵带领校企科研团队研发可移动交通信号灯和分布式交通信号灯项目,研发的产品通过5G专网接入交管指挥中心并实现百度地图实时读秒,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海口市投入使用。
2021年,学校入选为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被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授予“急救安全屋”称号。2022年1月,海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学校与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合作成立非直属附属医院,共同促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能力,服务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六、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学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共12项。以职业教育试点改革申报立项海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其中杨秀英教授主持的《以高端技术技能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本科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等重点项目10个,一般项目38个,自筹7项。除教育厅教改项目外,学校鼓励教师申报社科联、教育科学规划办、科创融教、其他行业协会课题等其他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并给予配套支持。
学校一直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以校企合作推进教学改革。在已公布的教育部2020年及2021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中,学校获批立项数连续两年为海南省第1名。学校组织优秀教师与企业合作申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开展VR虚拟仿真项目建设;郑兵教授负责开展全校智慧教室、私有云项目建设并取得了软件著作权9项。学校培训服务、横向课题、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收入年均超过1000万元。
学校狠抓教学改革,重视课程建设。学校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签订了为期5年的“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实验”项目合作协议。中国名校名师名企智能技术总监运用德国人才培养经验,对学校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应用型课程指导,2020年,学校荣获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2020课程改革创新奖。2022年,学校518个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实验项目通过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评审验收。应用化工技术团队和大数据工程技术团队获批为海南省首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施金妹教授的《C语言程序设计》被认定为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张风教授《家居室内设计》等4门课程被认定为第六批海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学校获教育部批准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共27个领域,取得职业技术资格培训项目许可69个,获颁“教育部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项目突出贡献奖”,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海事局批准开展无限航区船长、大副培训项目。
在中国现代教育研修中心和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主办的“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说课展示”比赛中:王睿获得一等奖,杜金风、魏爱民、王进、罗振江、彭金银获得二等奖,魏爱民、黎冬楼、何欣、王卉、缪从金、谢辉获团体二等奖,郑兵和赵斌霞获得三等奖。
近五年,学校教师主持各级纵向科研课题210项,其中省级及以上课题153项;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68篇,其中国内外核心期刊收录281篇(SCI收录123篇);出版教材、专著204部,获国家专利授权402项。学校师生申请获批软件著作权278项,完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咨询报告56篇。
2021年,学校理事长杨秀英教授撰写的《用新发展理念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在中国劳动学会等单位召开“党与劳动发展”主题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二等奖,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职教本科发展的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校长韩长日教授带头发明专利技术,获得发明专利权10项,其作为主要成员完成的《瓜馥木等海南热带特色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发现、制备与评价》获得2020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郑兵教授作为“物权数字化课题组”组长,与物权数字化(经纪)平台联合启动项目研发,开启全国高校物权数字化先行示范的先河;曹维良教授与企业联合技术攻关,共同申报获批海南省科技厅2016年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双效余热回收与热泵技能技术在工业产品中生态设计》;黎冬楼教授与企业联合申报海南省科技厅2018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口湾智能化海上交通服务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获批立项。
2022年,海科大理事长杨秀英等所著两篇论文《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和《职业本科教育的思考与探索》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2011—2022年高影响力论文。2022年9月,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研究新平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航运发展与物权数字化重点实验室”获批海南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实际,开展航运经济、水上和港口交通信息与安全、物权数字化应用技术、物权数字化实践应用及推广研究,为海南航运业、物权数字化产业发展提供智慧和应用支撑,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近五年,学校主持各级横向科研课题90项,理事长杨秀英教授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重点科研课题《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内部审计全覆盖问题研究》横向课题研究。学校承担并完成《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等多项政府委托课题。
七、师生技能大赛与学校荣誉
近五年,学校教师与学生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教学课程参评等奖项2168项。学生参加各类省部级技能竞赛获奖1704项,其中:国际级竞赛获奖18项;国家级各类竞赛获奖607项(含特等奖5项、一等奖89项);省级各类竞赛获奖1079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00项)。2018年—2022年,本科各级各类竞赛获奖892项(国际级竞赛获奖18项;国家级竞赛获奖41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9项;省级竞赛获奖45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80项)。学校教师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教学课程参评等奖项464项,其中:国际级5项,国家级168项(含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省级291项,其中一等奖26项,二等奖46项。
2022年,海科大学生参加202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特等提名奖(F奖,全球获奖率约1%),国际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同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再创骄人成绩,斩获全国二等奖7项;海南赛区奖35项,其中省级一等奖12项,省级二等奖10项,省级三等奖13项。在参赛的1606所高校中,海科大国赛获奖数量并列第51名;在获国家级奖项的本科和专科高职院校中位列第一名;位列全国本科和专科412所民办高校第一名;位列全国32所本科层次职业大学第一名。
学校升本更名以来,荣获海南省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6—2020年全国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排行榜(TOP20)”,学校全国竞赛年度排位分列第9名、第6名、第3名,位列海南省同类高校第一名;2021、2022年在艾瑞深校友会中国大学排行榜连续两年名列第一;在全国学生竞赛榜单连续两年名列民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第一名;2021、2022、2023年在中国科教评价网(金平果)职业本科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连续3年名列民办职业大学第一;在2022年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排名位居榜首,也是全国排名第一的民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荣获“2022年度综合实力品牌高校”“2022年度职业院校知名品牌”称号;2021年获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基地(2021—2024)”“2021民办教育产教融合双创示范单位”“2021年度思政教育示范高校”及“2021年度职业教育领导品牌”荣誉称号。2021年7月成功入选海南省第一批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达标高校行列。截至2020年连续两届获评海南省“5A级社会组织”,同年被中国民办教育家代表大会理事会评为“中国民办教育十大知名品牌大学”。2019年获颁“中国好教育品牌实力民办高校”和“中国好教育智慧教育品牌”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师生参加各类省、部级比赛项目一年比一年多,学校是师生发展的好平台。
八、用人满意度和优秀毕业生
学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加快推进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办学十多年来,已经为社会培养优秀毕业生近5万名,他们都具备良好的知识水平和很强的动手能力,诚实守信,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多年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96%以上。
学校办学以来,优秀毕业生层出不穷,代表者如下:
首届毕业生谷兵兵通过学历晋升获得留校任教资格,现已是高级技师。他从2015年开始带领2009级、2010级优秀毕业生共同创办海南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校内孵化公司),主要经营物联网领域系统集成开发,近年来获批政府创新基金项目400多万元。2021年谷兵兵还承担了学校智慧食堂电子秤接口开发技术项目,目前成果转化运行良好,技术入软件公司在职期股为5%。
2009级毕业生林伟欣通过学历晋升取得留校任教资格,现已是高级技师。并于2022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在校期间成立海南白树叶设计公司(校内孵化公司),从2015年开始带领历届学生创业,近两年公司为政府部门和多个企业提供平面设计制作,致力环境美学和乡村振兴美化项目,营业额达600多万元。
学校近5年优秀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涌现一批高新技术、技能、管理应用型人才,如何春雨、羊泽全、滕松伟、苏兴侠、王孟伟、许琼丹等数名毕业生年薪均在12万元以上,其中:
任伟,2008级数控技术专业,2011年开始研制自动锁螺丝机,2018年成立梅菲尔德自动化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年薪500万元以上。
招浩斌,2018级航海专科2班,在国家能源集团(世界500强)的神华船队担任实习三副一职,转正后月薪27000元左右。
李坤,2019届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就职于中国石化金陵石化(江苏南京)有限公司,任化工一部净化装置主操,年薪22万-28万元。
喻彦,2019届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1班,现任职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担任技术与信息管理部检验计量中心副操,年薪18万-23万元。
向德全,2018届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任职上海华洋海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服务船东中化国际,现任二管轮,年薪16万元。
唐喜邦,2019届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专业1班,现任职谱尼测试集团深圳有限公司,职务为采样员,年薪高达16万元。
张序忠,2019届建筑装饰工程专业,2018年开始进入海南捷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做实习生,短短两年,从实习生到主任设计师,2020年为公司创造200多万元的业绩,利润20%以上。
符式鹏,2017级传播与策划1班,2018年开始在设计学院顶岗实习,后于学校产业孵化中心创立月月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年毕业后正式任月月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
吉受龙,财经学院2016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班),2018年大二起在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下,创办海南优学乐教育培训有限公司,并多次和海南知名企业深度合作。2019年毕业后创办海南兴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且承接2019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公司取得了良好的业绩,获得省里嘉奖。2020年公司业绩40多万元,利润20多万元。
徐兆添,2018级环境艺术设计1班,2019年与同学在我校创立了海南红橙黄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主要担任设计部组长一职。2020年到篡天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进行进修学习,经过近三年时间的磨炼,2021年初又重新回归到海南红橙黄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带领着团队努力做出了许多让顾客满意的作品。
刘冰,2020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于2020年成立泗县皓宸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000平方,拥有教练十余人,人均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且有奥运冠军和世界顾问团队,并获得乒乓球考级授权考点。皓宸体育第一年招生就突破了200人,营业额高达100万。刘冰于2022年荣获全国第五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人物称号。
黎经伦,2020届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现就职于深圳中快餐饮集团有限公司,任职行政主管,年薪12万元。
杨天赐,2021届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曾获海事学院海员技能大赛第一名;一次性取得船员合格证、水手证、三副适任证书、船员适任证书等含金量高的证书。具备扎实的英语能力、海员基础知识技能、水手工艺技能、三副技能。现就职于江苏省海运集团浙海海运有限公司,年薪27万元。
王帅,财经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21届毕业生,成立了海南新南龙体育文化有限公司,于2021年荣获全国第五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人物称号。王帅致力于游泳培训事业,近几年培训人数超过3000人。
王福,2022届护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现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年薪30万元。
学校“十四五”规划期间,遵循党的二十大方针,在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等部门领导下,在理事会正确决策、校党委领导、校行政有力执行、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坚持“稳规模、抓重点、强特色、促融合、提质量、上层次”十八字方针,完成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力争到2025年底努力获得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推进学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现代职业大学。
一、北京理工大学和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哪个好1、北京理工大学和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各自创办时间对比,分别为1940年和1981年。2、北京理工大学隶属关系是工业与信息化部,河南科技职业大学隶属关系是河南省教育厅。3、北京理工大学是在北京,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是在河南。4、北京理工大学是公办,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是民办。5、北京理工大学是本科,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是本科。6、北京理工大学是211,985,河南科技职
一、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哪个好1、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各自创办时间对比,分别为1940年和1918年。2、北京理工大学隶属关系是工业与信息化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隶属关系是江苏省。3、北京理工大学是在北京,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在江苏。4、北京理工大学是公办,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公办。5、北京理工大学是本科,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本科。6、北京理工大学是211,
一、北京大学和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哪个好1、北京大学和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各自创办时间对比,分别为1898年和2008年。2、北京大学隶属关系是教育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隶属关系是海南省教育厅。3、北京大学是在北京,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是在海南。4、北京大学是公办,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是民办。5、北京大学是本科,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是本科。6、北京大学是211,985,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是非211非985。二、北京大
一、北京理工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哪个好1、北京理工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各自创办时间对比,分别为1940年和2013年。2、北京理工大学隶属关系是工业与信息化部,上海科技大学隶属关系是上海市中国科学院。3、北京理工大学是在北京,上海科技大学是在上海。4、北京理工大学是公办,上海科技大学是公办。5、北京理工大学是本科,上海科技大学是本科。6、北京理工大学是211,985,上海科技大学是非211非985
一、北京理工大学和海南大学哪个好1、北京理工大学和海南大学各自创办时间对比,分别为1940年和1958年。2、北京理工大学隶属关系是工业与信息化部,海南大学隶属关系是——。3、北京理工大学是在北京,海南大学是在海南。4、北京理工大学是公办,海南大学是公办。5、北京理工大学是本科,海南大学是本科。6、北京理工大学是211,985,海南大学是非211非985。二、北京理工大学和海南大学近三年录取分
一、北京理工大学和珠海科技学院哪个好1、北京理工大学和珠海科技学院各自创办时间对比,分别为1940年和2004年。2、北京理工大学隶属关系是工业与信息化部,珠海科技学院隶属关系是广东省教育厅。3、北京理工大学是在北京,珠海科技学院是在广东。4、北京理工大学是公办,珠海科技学院是民办。5、北京理工大学是本科,珠海科技学院是本科。6、北京理工大学是211,985,珠海科技学院是非211非985。二
一、北京理工大学和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哪个好1、北京理工大学和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各自创办时间对比,分别为1940年和1979年。2、北京理工大学隶属关系是工业与信息化部,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隶属关系是河北省。3、北京理工大学是在北京,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是在河北。4、北京理工大学是公办,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是公办。5、北京理工大学是本科,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是本科。6
一、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哪个好1、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各自创办时间对比,分别为1940年和1952年。2、北京理工大学隶属关系是工业与信息化部,北京科技大学隶属关系是教育部。3、北京理工大学是在北京,北京科技大学是在北京。4、北京理工大学是公办,北京科技大学是公办。5、北京理工大学是本科,北京科技大学是本科。6、北京理工大学是211,985,北京科技大学是211,非985。二、北京
2024-06-06 00:18:59
2024-05-28 00:38:07
2024-06-20 06:31:07
2024-04-09 22:44:16
2024-06-19 09:19:27
2024-06-14 20: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