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10:27:48 | 招生网
![]()
国际关系学院院系设置
马克思主义学院
咨询电话:
024-86592404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
2006
年
12
月由原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经济与管理学院中的政教系合并组建而成的。重组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教师
58
名,其中教授
18
名、副教授
21
名、博士和在读博士
21
名。在校本科生
347
名,全日制研究生
193
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函授本科生
300
名。
学院承担政教系本科专业教学和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学院内设政教系、思想政治理论教研一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二部、哲学研究中心、政治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环境教育与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和信息资料中心等机构。此外,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辽宁省伦理道德学会、辽宁省孔子学会等社会团体挂靠本院。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
1
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科技哲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政治学理论等
9
个硕士点,另外有教育学的课程与教学论(环境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
2
个学科方向,共计
11
个硕士点,涵盖了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三个一级学科,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科研、育人、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院本科生就业率达
95%
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达
100%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院师生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核心期刊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数十部;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
60
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辽宁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三等奖三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有省级、校级教学名师
3
人。
重组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定了学院的发展目标:力争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更有成果、政治教育专业更有活力、人才培养更有市场、学术研究更有创新、学科发展更有特色、师资队伍更有实力的竞争力较强的研究教学型学院。
国际商学院
咨询电话: 024-86576712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美国堪萨斯富特海斯州立大学合作实施学士学位教育,也是沈阳师范大学与境外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教育的重要平台。
合作方美国堪萨斯富特海斯州立大学创建于 1902 年,是堪萨斯州一所公立大学,主要实施文理科及应用学科的四年制大学教育。
学院现有法学(国际经济法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 国际金融方向 ) 、金融学、经济学 ( 国际物流方向 ) 、物流管理(国际物流方向)、市场营销等 7 个本科专业,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两个硕士点,现有全日制本科生 3200 余人,硕士研究生 9 人。学院拥有一支教学水平较高、外语能力较强、有丰富专业和实践背景的高学历教师队伍,共有教职员工 150 余人。外籍专业教师由堪萨斯富特海斯州立大学派出,语言外教和专业外教 20 人。中方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专业教师中博士或博士在读人员 22 人,归国留学人员 16 人。
学院建有 2.2 万平方米 的教学大楼,楼内设有语音室、计算机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 、模拟法庭、模拟商务谈判室、模拟期货证券交易室等现代化教学和实验设施,并建有 100 余个教学实习、见习基地, 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保证。
中美双方采取 “ 4+0 ” 的合作办学模式,通过学分互认,中国学生可以在本土获得中美两国大学的两个学士学位;还可采取“ 2+1+1 ” 的合作办学模式(即在国内大学学习二年,去美国大学学习一年,再回国学习一年),获得中美双学位。 2005 、 2006 和 2007 年,已有 30 余名学生成功签证赴美攻读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签证成功率高达 95% 以上。学院通过与国际接轨培养外语精、专业知识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开拓型、复合型、国际型的经、贸、法、管类高级应用型人才。
法学院
咨询电话: 024-86592493
法学院创建于 1995 年 9 月,现设有民商法学、法理学、诉讼法学和法律硕士四个硕士点;法学、法学(民商法方向)两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生 800 多人,硕士研究生 120 多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教学、科研实力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梯队建设科学的师资队伍。共有专业教师 33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11 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 30 人,具有博士学位 ( 含博士在读 ) 的 13 人。是一支学历高、年轻化,极具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在辽宁省法学学科师资队伍中处于领先行列。
学院始终秉承“博学、厚德、求是、笃行”的院训,打造科研精品,取得了较丰厚的科研成果。自 2000 年以来,出版专著 45 部,发表论文 294 篇,科研立项 84 项、科研获奖 81 项,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立项,组织学生参加科研讲座,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研竞赛,多渠道、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多次在国家及省市科研竞赛上获奖。
学院努力搭建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先后聘请了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此外,我院还邀请美国等国家和我国港奥地区的著名法学专家教授、法学博士、知名律师来我院讲学,通过与法学大家的接触交流,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活跃了学术氛围,提高了专业素质。
学院重视学生司法实践能力的培养,聘请省(市)人大、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局)、司法厅(局)、 法制办、法学会的领导、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指导学生实践性教学活动。
学院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坚持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职业法律人才为目标,以本科教学为中心, 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实行教考分离,每年学生就业率,考研率都有较大提高。
社会学学院
咨询电话: 024-86592512
社会学学院前身为社会学系,创办于 1986 年, 2006 年更名为社会学学院。现有辽宁省最早设立的社会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社会学、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生 300 余人,硕士研究生 30 余人。 社会学本科专业设置于 1987 年,是我国社会学学科重建以来最早发展社会学专业教育的 13 个高等院校之一。 1998 年获得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2 年成为辽宁省省级重点学科, 2005 年成为辽宁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7 年 4 月被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确立为辽宁省重点建设骨干学科, 2007 年 9 月与沈阳社会科学院合作创建沈阳社会发展研究所, 2007 年 10 月经辽宁省教育厅审批获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这些重要的科学研究平台,体现了本学科对辽宁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使社会学成为显学。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建设,学院已形成了一支敬业、高效、系统、专业的教研队伍,高级职称和博士与在读博士教师占专任教师 70% 以上。
2003 年以来,社会学学院教师连续获得 5 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共承担了 30 余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和转载。沈阳师范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已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近年来,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连续多年名列沈阳师范大学前茅, 07 年本科生考研率突破 30% ,位列全校第一,全口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0% 以上。硕士毕业生主要就业于高等院校和党政机关,综合性研究能力和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已引起社会各界对社会学学科的关注。
经过多年的学术积累,现已形成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诸多领域和显著成果,构成了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为教学和培养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已成为沈阳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中最具活力的生长点之一。
教育科学学院
咨询电话: 024-86592509
教育科学学院是沈阳师范大学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的学院之一。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教育科学学院目前已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著名的教学科研型组织,具有办学质量高、层次全、功能强、辐射广等特征。
教育科学学院现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高等教育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比较教育研究所、东北教育史研究所、心理咨询研究中心、社会教育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等机构,拥有心理、生理 2 个实验室和一个教育资料中心(藏书 29000 册)。
教育科学学院目前设有教育学(辽宁省本科示范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本科生 364 人;具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包括: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学原理、职业教育学、比较教育、教育史、应用心理学和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 2 个方向)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课程与教学论三个专业是辽宁省重点学科,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276 人。
教育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 45 人,其中教授 12 人,副教授 15 人;在读博士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任课教师总数的 78% , 7 名教师具有在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工作的经历;专任教师分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德国布莱梅大学、美国宾洲印第安娜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院所,近半数的教师具有国外留学或参与国际学术合作研究的经历。
教育科学学院的教师治学严谨、科研成绩卓著,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二级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职务有 9 人。我院科研工作突出,连续多年被辽宁省评为科研先进单位,多项学术成果获得国家及省级奖励,在国内、省内产生很大影响。近三年来共出版学术专著 53 部,发表科研论文共 317 篇,主持的国家级、省级科研立项 56 项,国家级、省级科研奖项 40 余项。
教育科学学院重视与国内外重点大学或科研院所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已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 30 余人作为兼职教授,并与比利时、日本、韩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一些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协议,先期培养的学生有的已经归国,有的留在国外继续深造。目前,全院教师正积极投身于整体事业的发展与开拓之中,努力实现教育学专业优势突出、心理学专业不断发展,大部分学科在国内拥有较高知名度,部分学科带头人能够跻身国内知名专家行列的宏伟目标。
多年来,教育科学学院本着加强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富于创造、开拓进取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开展“面向 21 世纪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方法”的改革。改变单一的培养模式,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结构,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注重实践环节,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和教学目标化管理,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学院自 1982 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 1985 年开始招收教育学专业本科生; 2000 年开始招收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1999 年开始招收教育硕士研究生。多数毕业生已成为省内外大中小学或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骨干,很多毕业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本校的硕士研究生,有 50 多名学生在考取硕士后又考取了国内和国外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我院现已成为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沟通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为辽宁省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咨询电话: 024-86592013
教师专业发展学院是我校顺应国际教师教育潮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实现教师教育战略性转变的新模式。学院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合格教师、特色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课程新体系, 开创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研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模式,为基础教育输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人才奠定了基础。
学院现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学 2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 7 个方向的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学前教育(师范)、小学教育(师范 ) 、人文教育(师范)、科学教育(师范) 4 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本科生 720 人,硕士研究生 91 人。
学院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强,学科梯队合理,学术成果丰厚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 68 人,其中教授 9 人,副教授 28 人,具有博士学位 10 人,硕士学位 31 人。有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近 40 项,在国际和国内、省内重要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有 50 部著作问世,有 32 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级成果奖。
学院在发展建设中形成了办学理念先进、条件优越、资料丰富、软硬环境一流的办学特色,构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新格局。多年来,培养了大批水平较高、一专多能、博学多艺、人格素质健全的复合型人才,许多毕业生被政府、电视台、杂志社、专业单位所录用,还有相当多的毕业生成为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学科教学和管理工作上的骨干力量,从 2004 年开始有部分学生或到国外大学深造或到国外就业,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考取了国内知名学校的研究生。我院已经发展成为我省影响较大、贡献突出的基础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地。
教育技术学院
咨询电话: 024-86593385
教育技术学院下设教育技术系,现有全日制本科生 236 人,硕士研究生 41 人,教育硕士 38 人。拥有一支治学严谨、教学有方、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24 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8 人、讲师 13 人,高级实验师 6 人。
学院具备良好的学习、实验、科研环境,实验设备总价值超过 300 万,建有 5 个多媒体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总数达 380 台,同时拥有电视制作与编导实验室、电声技术实验室、摄影技术实验室、电脑动画实验室、网络实验室,以及三间总面积达 400 平方米 的演播室。学院资料室藏有充足的专业图书及音像资料供广大师生查阅。
学院与辽宁省电化教育馆(省教育厅下属单位)合署办公,学院依托这一优势,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如辽宁省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网、辽宁省基础教育资源库等项目的开发),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亲身参与中小学教学研究、培训和资源开发项目,充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就业渠道。几年来,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 90 %以上,大部分学生到省直机关、高等院校、中小学校、部队、企事业等单位就业,部分毕业生自主就业。用人单位对教育技术学院毕业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体育科学学院
咨询电话: 024-86593346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成立于 2003 年 4 月,是学校下属的二级学院,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同志兼任名誉院长。目前,学院下设体育教育系、社会体育系、运动训练系、公共体育部、场馆服务中心、体育社科研究中心和办公室 7 个部门。学院现有教职员工 87 人,其中双聘教授 1 人,教授 8 人、副教授 22 人;博士和在读博士 6 人、硕士研究生近 40 人;硕士生导师 12 人;客座教授 26 人。 2003 年、 2004 年获得沈阳师范大学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2004 年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体育特殊贡献奖, 2005 年获沈阳师范大学先进集体。 2005 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上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2006 年被辽宁省体育局授予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2007 年被沈阳市体育局授予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2006 年被沈阳市委评为沈阳市先进党总支,被评为沈阳师范大学“十五”发展建设标兵单位。
学院现有课程教学论(体育)、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3 个硕士点,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 3 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本科生 400 余人,硕士研究生 20 人。目前承担着全日制研究生、在职研究生、本科专业、公共体育、成人教育 5 个层次的教学任务,并于 2003 年建立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007 年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 2007 年“太极运动”获批为省级精品课程。我校是国家教育部体质监测点校,辽宁省教育厅体质监测单位、沈北大学城体质检测中心。
学院教师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6 项、国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 2 项、中央教科所教育规划课题 3 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项目 16 项、 省级课题 50 余项、校级课题 30 余项 ,出版著作和教材近 30 部,发表学术论文 500 余篇,其中国家级论文 100 余篇; 2005 年承办《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理论研讨会》, 2006 年成为国际体育社会学( ISSA )单位会员,承办《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体育国际研讨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我校被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乒乓球和武术 2 支高水平运动队, 2003 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获得男、女团体第四名,男子单打第二名,男子双打第三名; 2005 年在全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女子团体第四名,女子单打第五名;在全国大学生乒乓球乙 B 联赛(太原站)上,获女子团体冠军。我校乒乓球女队获 2006 年度中国乒乓球俱乐部乙 B 联赛两站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成功晋级中国乒乓球俱乐部甲 D 联赛。在全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我校武术代表队获 2 块铜牌;乒乓球队获 1 块铜牌,女子团体第五名。目前学校设有大学生体育俱乐部 13 个,在全国首创王军霞健康跑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和高校体育健身运动大会。
几年来,体育科学学院在各方面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实现了预期的发展目标。在未来的发展中学院全体员工决心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到 2010 年把体育学科建成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大学体育与高水平队协调发展,体育社科特色突出,学科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显著,人文环境和谐,有实力、有影响的省属一流教学研究型体育科学学院。
文学院
咨询电话: 024-86592478
文学院创建于 1951 年,著名文学家吴伯箫曾在此任教。 50 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输送本、专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 4 万多人,为辽宁省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5 年被评为沈阳市先进集体。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是辽宁省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辽宁省本科示范性专业。学院是辽宁省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文秘、新闻等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
学院现有中文系、汉语言及对外汉语系、新闻系、文秘系等 4 个系级单位;有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写作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对外汉语、语文学科教学论、新闻学、文秘学等 11 个教研室;设有书法艺术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儿童文学研究所、影视文学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 国学书院等 7 个研究机构。
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专业方向优化,教学水平高,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师资队伍。 现共有教职工 71 人,其中专职教师 57 人。专职教师中有教授 17 人,副教授 23 人,讲师 14 人,助教 3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含在读博士) 32 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 23 人。
学院现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等 5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对外汉语、新闻学、文秘教育等 5 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 1420 人,硕士研究生 136 人,教育硕士 150 人,研究生课程班学生 30 人。
外国语学院
咨询电话: 024-86592448 86592534
外国语学院前身为外语系,创建于 1953 年,经过 55 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现有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等 5 个语种,在岗教师 85 人,其中教授 9 人,副教授 27 人。 此外,学院还有聘有外籍教师 11 人。学院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 人,省级教学名师 1 人,省级专业带头人 1 人,校级教学名师 2 人,责任教授 1 人,学科带头人 1 人,校级硕士研究生导师 17 人,院级硕士研究生导师 12 人。
学院现有英语一系(基础阶段)、英语二系(高年级阶段)、俄语系、日语系、法德系等 5 个系和外语教育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以及多媒体研发中心等 3 个研究机构和院办公室等 3 个管理部门。
学院拥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 2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及英语(师范)、英语、英语 ( 口译方向)、 俄语、日语、法语等 6 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其中英语专业为辽宁省省级示范性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 1607 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178 人。
外国语学院拥有现代舒适的教学与科研环境,现有教授研究室 21 间、语言实验室 9 个、同声传译室 1 个、多媒体语言实验室 1 个、数字化语言实验室 1 个、多功能视听室 3 个、多媒体网络教室 1 个、电子备课室 1 个和总值 400 余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学院现存国内外学术期刊 87 种,图书 21,207 册,音像、影像资料 4700 余盘。
学院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并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助教学作为办学指导思想。 2006 年至今,外国语学院各专业教师主持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 3 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项目 13 项,其中 A 类 7 项、 B 类 6 项,参与国家级科研立项 3 项,承担教改立项 3 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专业教材 14 部,发表学术论文 75 篇。 学院现有省级优秀课程 1 门,校级重点课程 4 门。
几年来,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四、八级及日语专业国际日语一级水平测试成绩一直在省内名列前茅。学生就业率在 95 %以上;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考取国内重点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逐年增多。其本科、硕士毕业生凭借坚实的语言基础、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和敬业务实的精神,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
学院坚持以社会服务为己任,现有教育部考试中心雅思考点、托福考点、日本语能力测试、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全国翻译证书考试、剑桥少儿英语考试、伦敦三一学院口语考试等考点,立足沈阳,服务东北。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咨询电话: 024-86593359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是沈阳师范大学历史比较悠久、规模较大的学院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 1956 年的数学系, 2003 年 4 月更名为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目前学院下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统计学系三个基层教学组织。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和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硕士点。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近 50 名,在专业教师中,教授、副教授 18 名,博士、在读博士 17 名。近几年来,学院采取了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师资队伍学历层次明显提高。 2003 年博士和在读博士占教师总数的 43 %,到 2007 年已经超过了 50 %,博士和在读博士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在全国师范大学同类院系中处于前列。
近几年来,学院教师在应用数学、控制理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在《中国科学》、《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与决策》等重要学术期刊及 ACC 、 CDC 、 WCICA 等重要国际会议发表科研论文 330 余篇,其中 EI 检索收录 60 余篇 ,SCI 检索收录 30 余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教改项目 20 余项,其中多项获国家级、省级奖励。
学院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学院目前拥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1134 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30 名,教育硕士 100 名。近几年来,学院以大学生科研项目和专业竞赛为载体,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近三年,组织学生共申请学校大学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A 类 7 项、 B 类 38 项,共发表省级以上论文 42 篇。在全国和东北三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 12 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 46 名学生获得省级奖励。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 9 名学生荣获国家级奖励。在第七届 " 挑战杯 " 辽宁省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3 名学生获得辽宁省二等奖。特别是 2007 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学院学生组成的三个参赛队均获得了国际三等奖的好成绩,学生的参赛水平已达到了全国师范院校的中上游,超过了许多重点师范大学。学生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和专业竞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几年来,学院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石油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逐年增多。学院的毕业生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宽厚的知识面、良好的素质与敬业精神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与好评。学院的毕业生很多工作在国内外各类学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如美国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育才中学、沈阳市第二中学、丹东市第二中学、抚顺市第二中学、沈阳日报、沈阳东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
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学院科学地设计了“十一五”规划,其主要目标是:以本科生教育为本,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到 2010 年把学院办成一个与师范大学相适应,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在省内同类院系中有较高学术地位的教学科研单位。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咨询电话: 024-86593285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前身为物理系,始建于 1956 年。 2003 年 5 月更名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下设物理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现有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凝聚态物理等 3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和电子信息工程 3 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 796 人,硕士研究生 89 人。学院拥有管理规范、设备完善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含省级重点实验室二个和校级重点实验室一个)。实验室建筑面积约 6000 平方米 ,设备总值 700 余万元。专业图书资料万余册。
学院现有教职工 56 人,其中教授 12 人,副教授 7 人,高级实验师 8 人;具有博士学位 15 人(其中博士后 5 人)。另有外聘专家、教授 5 人。有 1 名教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 名教师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有 6 名教师获得“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等市级以上称号。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良好的办学设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003 年以来,学院承担的各级科研课题 50 多项,目前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国家 863 计划课题 1 项,获得专利 19 项,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201 篇, SCI/EI 检索 65 篇,专著 15 部。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同时,学院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中获得多项奖励。其中, 2007 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我院学生参赛的两件作品取得一项国家二等奖,二项省特等奖的优异成绩。近几年,学院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2005 年被学校授予“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2006 年获得学校“应届毕业生考研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秉承“诚朴、励学、求是、创新”的院训,在办学模式上不断创新。已经与美国 BLOOMSBURG 大学签定了联合培养、授予国内外双学位的“ 3+1 ”模式办学协议;与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国立大学签定共建凝聚态物理实验室及开展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等多项合作协议。
目前,全院师生员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为建设健康和谐、快速发展的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而努力奋斗。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咨询电话: 024-86593299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前身为化学系、生物系, 2000 年 4 月合并更名为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学院在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宽专业领域、寻找并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目前学院有动物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等 6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化学 ( 师范)、生物科学(师范)、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6 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本科学生 1246 人 , 硕士研究生 53 人。 2006 年考研率 24.6 %,考博率 37.8 %, 2007 年有一名本科生和一名研究生提前毕业。
学院现有动物学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一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燃煤 CO2 减排及污染物综合控制”和“生物系统进化与农业生态”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生物系统进化与农业生态”、“先进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和“复杂体系的分离与分析”三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脑功能与认知科学”一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我院还设有应用化学、特种菌业和生物工程三个研究所;另外 IUCN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蛇蛙研究丛书》和《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专辑》编委会、辽宁省动物学会、校级昆虫研究所挂靠在我院。 招生网
学院现有教职工 75 人,其中中科院院士 2 人,教授 24 人(荣誉教授 1 人,特聘教授 1 人,责任教授 8 人, 骨干教授 3 人,学科负责人 1 人),副教授 27 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 42 人(含在读),占教师比例 65.6% 。
2002 年以来,学院教师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 300 篇,被 SCI 、 EI 检索文章有 90 余篇。出版著作 8 部,专利 22 项,申请、承担科研项目 75 项,其中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 项。
目前,学院以“潜心做学问,开拓求发展,和谐创未来”为院训,以化学、生物为基础平台,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环境科学为应用平台,提倡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逐步发展成为有一定办学特色和教学、科研实力的新型学院。
软件学院
咨询电话: 024-86578428 、 86578566
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是在沈阳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基础上创建于 2002 年,是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批准试办有关高等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的精神,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以培养 21 世纪高级软件人才为宗旨的高等学府,面向全国招生,在本科二批次录取,现有全日制本科生 2234 人。教学楼建筑面积约 14000 平方米 , 坐落于沈阳师范大学校园中心教学区。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专业方向)、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形势,软件学院具体承办沈阳师范大学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 3+2 ”模式本硕连读联合培养的校际合作项目,即两所大学相互承认学分,学生前 3 年在沈阳师范大学学习,后 2 年转入国外大学学习, 修完相应课程并取得学分,可同时授予沈阳师范大学和所就读国外大学的本科学士学位及所就读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另外,学院还与英国爱博瑞斯特维斯大学签订了“ 4+1 ”培养模式,学生在我校获得本科学位后,可申请到该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一年时间)。
学院采用全新的办学体制、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训式的教学模式,更具实用性、灵活性的教学计划, 紧密衔接 IT 行业发展,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软件编程、项目开发及工程规划的实际工作能力。在 2007 年第二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我院代表队获国家级二等奖;在 2007 年举行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我院代表队获国家级二等奖、辽宁省一等奖。同时,学院与国内外一些大学和知名 IT 企业及研究院所合作,使其成为软件学院教学、科研及毕业实习的基地,实现了学业与职业的“零距离”对接,提供与国内知名 IT 企业就业的直通渠道。
学院设有 6 个百人计算机机房、 2 个专业网络工程实验室、 4 个多媒体语言实验室、 1 个实训实验室、以及数字电路实验室、 EDA 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单片机与接口实验室等。宽带接入 INTERNET ,教学楼内任何处均可无线上网。 辽宁省软件开放实验室设在我院,学院还设立了微软的 MCSE 、 MCSD ,思科的 CCNA 、 CCNP , SUN 公司的 JAVA ,甲骨文等著名 IT 企业国际通行的培训和认证考试中心。
软件学院拥有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工 100 余人,特聘教授 3 人,教授 9 人,副教授 18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队伍 20% 以上,大部分教师来自于企业,有着从事项目开发的经历和经验。
管理学院
咨询电话: 024-86592418
管理学院前身为政治教育系,始建于 1953 年,是我校创办最早的院系之一。 1993 年 6 月更名为政治法律系, 1995 年 9 月改称政治经济系, 2003 年 4 月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6 年 12 月,学校进行学科整合,由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学科、社会学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学院组建了管理学院。
学院下设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两个系,一个基础课教研部,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三个研究中心和企业运作与管理、市场调查与咨询、行政改革与政府管理、社会福利等四个研究所; 还设有图书资料中心,各种专业藏书 1.3 万册,期刊、杂志 140 余种。
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实力雄厚,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梯队建设科学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 42 人,专任教师 31 人,其中教授 6 人,副教授 12 人,讲师 10 人,助教 3 人,博士和在读博士 20 人,硕士 9 人。
学院开设行政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4 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生 800 余人。
学院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公共管理硕士( MPA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保障、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 6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50 余人。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管理学院将始终坚持和发扬我校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培养的本专科、硕士毕业生遍布省内外,绝大多数已成为工作岗位的骨干力量,培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旅游管理学院
咨询电话 :024-86592402
旅游管理学院是东北地区首家创办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办学单位,现有研究生、本科生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办学层次,是中国饭店协会、中国旅游协会会员单位、辽宁省旅游教育分会会长单位,辽宁省旅游局和沈阳市旅游局指定的旅游行业岗位培训单位,导游员资格考试定点培训单位,辽宁省旅游业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辽宁省旅游教育培训基地,辽宁省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基地。学院凭借对辽宁省旅游业的突出贡献, 2007 年被辽宁省政府授予“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现有旅游管理、课程与教学论(旅游管理) 2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旅游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 4 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应用韩语(旅游韩语)以及茶事服务与管理、酒吧服务与管理和旅游英语等 6 个高职(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现有硕士研究生 29 人,全日制本科生 758 人,高职(专科)生 1137 人。
学院有自己独立的多功能教学大楼,楼内有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旅游数字实验室、旅游多功能实验室、实验客房及餐厅、酒吧、茶艺室、会展综合实验室等教学实验设施。现有专任教师 41 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 13 人、博士后 2 人、博士 11 人,兼职教师 21 人。
学院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270 余篇,在国家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6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 30 余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 81 项,横向课题 10 余项,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 6 项。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已在北京、深圳、上海、海南、沈阳、大连等地的高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区(点)、旅游院校、旅游行政部门及会展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就业基地, 2007 年毕业生就业率达 99% 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几年来,我院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有 1 人获全国优秀导游员称号,有 8 人获“沈阳市十佳导游员”和“沈阳市明星导游员”称号,有 2 人获“ 2005 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大赛中国赛区总决赛”优秀奖,学生获多项省级科研成果奖。
学院以“敬业乐群,自强不息”为院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为我国旅游业和会展业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

国际关系学院院校简介
国际关系学院地处北京海淀三山五园核心,西望颐和园,东临圆明园,毗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精英荟萃,人杰地灵,地理位置和教育科研环境优越。
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全国重点大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学校注重政治建校,以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核心,坚持“要求高、专而精”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卓越人才为己任,建设在国家安全、国际问题等领域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大学。学校拥有博士、硕士、学士授予权,多年来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传播媒体等单位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许多毕业生已经成长为蜚声中外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业务骨干。
目前,本科层次设有国际政治、传播学、行政管理、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网络空间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日语、法语等11个本科专业。其中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为今年新设专业;其余10个专业均入选国家级、北京市级“双万专业”建设点;国家安全学学科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突出的应届毕业生可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学校长期坚持小班教学,坚持精细化培养。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导师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主修与辅修互为支撑的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成效。学校投入专项经费,设有大学生学术支持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学校研究生教育培养涵盖法学、经济学、文学、工学和交叉学科门类,设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长期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共同培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设有国家安全学、政治学、理论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网络空间安全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翻译、法律、警务、大数据技术与工程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科方向和专业领域达到27个。
学校拥有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举办权,并与多所海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教育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学校实行秋、春、夏三学期制,其中夏季学期聘请国际师资授课。
学校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队伍,既有在国家安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也有获得国家和北京市表彰的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学校学术氛围开放、活跃,长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
学校坚持“忠诚、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纪律作风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品行进行悉心指导和规范管理。学校重视发挥学生组织引领作用,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我校学生志愿者在国家和北京市历次重大活动中勇挑重担,在北京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志愿服务中受到高度赞扬。
学校设立了完备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体系。除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外,学校拨出专款设立奖助学金体系和荣誉奖励体系。学生还可根据条件申请助学贷款、特困补助、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资助学业。
国际关系学院生均占有资源与国内同规模高校相比具有优势,教学设施完备、网络系统先进,卫星电视独具特色、图书馆纸质和电子资源丰富,生活和体育运动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雅。
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高等学府,其发展凝聚了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关怀和重托。在国关人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我们诚挚欢迎有志青年报考国际关系学院!
学 校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
邮 政 编 码: 100091
咨 询 电 话: 010—62861579 010—62861191
学 校 网 址: > 电 子 信 箱: zhaosheng@uir.edu.cn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院系设置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院系设置 专业设置及收费标准 学院招生代码:8632(江西省代码)12937(教育部代码) 系别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制 招生科类 学费(元/年) 备注 管理系 640101 旅游管理 三年 文、理 5000 我院有统招计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院系设置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一、机电工程系 二、采矿工程系 三、基础教育系 四、工商管理系 五、成人教育系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院校简介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院校简介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系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高职院校,隶属于山西省教育厅。其前身为山西省对外经济贸易干部学校、山西省对外经济贸易职工中等专业学
上海海关学院院系设置上海海关学院院系设置 学院设立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组织人事处、总务处、培训成教处、招生就业办公室、技能鉴定所、高等教育研究室、财务处、工会和团委13个党政管理机构;计算机系、机械工程系、冶金化工系、电气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基础部、实训中心7个教学机构;图书馆1个教学辅助机构。目前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机动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冶金技术、应用电子技术、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院系设置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院系设置 学院系部介绍 资源勘查系 资源勘查系是学院为地矿、国土资源部门及相关行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系(部)之一。办学三十多年来,为祖国的地质、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等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资源勘查系目前开设的专业有:国土资源调查、水文与工程地质、钻探技术、工程地质勘察、工程监理(工程勘察与监
中国戏曲学院院系设置中国戏曲学院院系设置 日本语学院英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俄语系/意阿语系法语系韩国语系 德语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艺术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软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汉学院音乐系 中国戏曲学院简介中国戏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戏曲学校,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是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学院以其专业最完备、培养体系最健全、优质师资最集中
中国音乐学院院系设置中国音乐学院院系设置 研究生学院 文学院 政治与历史学院 数理学院 化学化工与食品安全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 工学院 经法学院 管理学院 旅游学院 外国语学院 教育与体育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 韩国分院) 马克思主
中国美术学院院系设置中国美术学院院系设置 机构设置 【业务部门】 工商管理学院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财务与会计学院 统计与数学学院 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4-04-03 06:38:51
2025-10-11 18:55:46
2025-10-16 21:50:06
2025-10-12 01:03:02
2024-02-25 08:24:55
2024-02-26 2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