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15:01:32 | 招生网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师资力量招生网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78人,专任教师750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187人,副教授2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3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9人,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3人,李四光奖获得者1人,侯祥麟基金奖获得者4人,入选'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入选'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前身为北京石油学院,创办于1953年,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为我国石油高等教育奠定了探索发展之基。学校一校两地办学,北京校本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南麓,占地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被誉为“石油之城”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占地7000余亩。
建校以来,学校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行业领军高校。上世纪60年代,学校成为全国64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以来,是首批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90年代以来,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攻克行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三十余万名优秀专门人才,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体现了对学校办学追求和育人成效的肯定。
学科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学校坚持“强优、拓新、创一流”的学科建设思路,构建了能源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一流学科引领、骨干学科和基础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学科、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在油气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在碳中和工程与技术、油气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布局清洁低碳智能学科群。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8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进入1‰。
产教融合,全面育人。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000余人(其中校区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7100余人,博士研究生2000余人,学历留学生600余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大教育体系。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打造了以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为代表的能源领域一流学科竞赛群,开创了油气领域全国科技创新赛事的先河。入选科技部“全国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依托产学研合作办学优势,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本博一体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全序列产教融合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在能源高校率先开展工程博士培养,3个基地获评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
人才强校,名师荟萃。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形成国内油气学科领域人才高地。现有教职工1806人(其中校区318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322人,副高职称523人。学校建成了一支拥有5名两院院士为中流砥柱,38人次国家级领军人才为主力,43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为生力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高层次人才总人次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7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攻坚克难,科技自强。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按照“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作出大贡献”的思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学校人均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特别是科研获奖居全国高校前列。现有油气资源与工程、重质油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分室,油气生产安全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非常规油气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2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19个中石油重点实验室分室。油气学科领域研究优势突出,在非常规、深水、深地、清洁能源、管网安全等领域持续产出重大成果,在油气智能化、氢能、储能、CCUS等新兴研究领域取得快速发展,入选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十三五”期间,学校获国家科技奖励18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并列全国高校第8位。主办的品牌期刊《Petroleum Science》(《石油科学》英文版)和《Journalof Palaeogeography》(《古地理学报》英文版)分别入选国家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连续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开放办学,融通中外。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聚焦价值和贡献,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发展、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建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能力。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等能源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全面战略合作,与多地共建联合研究院,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积极融入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培育壮大“新产业集群”,在北京市未来科技城“能源谷”建设的联合研究院入选中国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积极构建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倡议并发起成立世界能源大学联盟,5大洲17个国家的31所能源领域高校参与其中,当选“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高校(青年)工作组组长单位,全球首个“碳中和与气候变化驱动绿色转型”教席,成为全球能源领域合作的积极引领者。
文化育人,薪火相传。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坚持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贯穿到立德树人全过程,彰显在办学治校各方面,涵养新时代能源强国、能源报国价值追求,以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推动学校发展、服务社会进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我为祖国献石油》校歌,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为学校鲜亮的文化符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师生行动自觉。“十三五”以来,学校荣获全国党建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特色项目,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建设项目6项,连续2次获评“首都文明校园”称号。
立足新时代,肩负新使命。面向“双碳”目标和能源行业转型升级需要,学校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深入实施“特色发展、创新驱动、开放融合、人才强校”四大战略,以“绿色赋能、智能赋能、治理赋能”为三大动能,向着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师资力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师资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75人。两院院士5人(含外聘),博士生导师100人,硕士生导师589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简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学校还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
西南石油大学师资力量西南石油大学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283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0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68人。专任教师1340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9人,博士生导师78人
西安石油大学师资力量西安石油大学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73人。有教授、副教授500余人,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20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620人。有3个陕西省“教学团队”;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7人、省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0人、陕西省教学名师4人、全国和省级优秀教师3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资力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资力量 高质量的人才源自于雄厚的师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成长建设中汇集了一大批学贯中西、蜚声海内外的知名学者,拥有不少国内外著名专家,如王鸿祯教授、杨遵仪教授、杨起教授、赵鹏大教授、殷鸿福教授、於崇文教授、翟裕生教授、张本仁教授等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有4位获得何梁何利科学奖)、3位外籍科学院院士在内的雄厚的师资的队伍和优秀人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师资力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其中兼职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125人,硕士生导师130人,教授109人,副教授104人,57%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91%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中有2人分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和提名奖,7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7人入选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师资力量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初步建成一支较为稳定、结构较为合理、政治和业务素质较为全面的师资队伍。学校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博硕工程”(45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年内力争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5年内力争获得硕士学位)和“151工程”(培养和引进10名领军人才、5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教学科研骨干)。2007年5月召开第一次人才
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 北京中医药大学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工136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423人;校本部专任教师47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290人,占6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60%;有博士生导师160名,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为主的师资队伍。 北京中医药大学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
北京物资学院师资力量北京物资学院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700人。其中专任教师437人,教授44人,副教授15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28.15%,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3.94%;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2人,北京市师德标兵2人,北京市优秀辅导员7人 北京物资学院简介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经、管、理
2024-04-03 06:38:51
2025-10-11 18:55:46
2025-10-16 21:50:06
2025-10-12 01:03:02
2024-02-25 08:24:55
2024-02-26 2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