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4 05:37:31 | 招生网
古语云“时势造英雄”,每一个成功的人,或者说每一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清晰印记的人,都一定离不开大时代的特殊背景,但有一种方式似乎是从古至今都有着高度相似的,那便是学子考试,在古代是科考,在现在是高考,年年高考,年年考,已经成为一个共同的认知,可是曾经在这片大地上,对曾经的学子们造成过不可挽回的损失,使得众多有才之士被迫放弃的心爱的课本,离开了可爱的校园。
虽然这个时间对历史来说是短暂的,但是对于学子来说那是一个漫长的十年,也就是在这样十年的沉寂中,在1977年得以恢复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位学子,在这特殊的时刻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她就是刘学红,在当年以语文差一分满分的好成绩成为恢复高考后首位女状元,如今她过得怎样?高考究竟给她的人生带去了怎样的转折与意义呢?
高考一直以来都是十分让人痛并爱着,对于学生来说,高考犹如战场一般,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在高考这场看不见的硝烟中你需要打败的不是身边的同学,而是一国学子,根据考证据统计当时1977年与1978年的考生共计约1160万人,这个数字与如今动辄考生千万,似乎给不了太多的震撼。
但据当年山东一位负责招生的胡家俊主任回忆,当时山东招生不足2万人,而在这样的“独木桥”的近况下,还有更为深一层的数据,来自77级山东考生刘相回忆,他所在的县城在当时人口超90万,但最终能够通过各方面审查核实,进入考场的不足50人。由此可见当时高考,比起如今的“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刘学红便是在这样的“残酷”的环境下,考出了语文差一分满分的好成绩,恢复高考后首位女状元。
刘学红,一位生长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中的孩子,身处首都的她,并没有因为出生地受到特殊的照拂,和当时大背景下无数的孩子成长轨迹都高度相似,高中毕业之后便投身社会,开始为生活、生计而活,相应号召主动上线下乡,将青春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刚开始的她作为知青,对未来还是抱有热情与希望,但在随后两年的农村生活里,她慢慢的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并没有“用武之地”,在这里只是在慢慢消磨时间,而时间慢慢在灭她脑海中仅存的知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她,早已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似乎最好的结局就是成为一位售货员,便是不错的发展。
在这样迷茫而失望的生活中,刘学红渴望改变现状,随后在1976年与同为知青的朋友们的交流中,得知她们所在的生产队拥有一个上大学的推荐名额,原本在中学时期,成绩就十分优异的刘学红,就此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上大学”,在前期高考制度并未恢复的时候,如果想上学,重要的条件便是“评先进”“公分高”,于是刘学红一直十分的努力勤奋,在“公分”上一直远超众人,但即便是这样“卖力”的付出,最终这个名额并没有落在刘学红的头上,也没有在当时生产队上其他知青的头上,而是当时一位会计的女儿的头上,在当时她只能默默的看着对方带着这个唯一上大学的机会离开乡下,也就这样与上大学的机会擦肩而过。
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失望之中的刘学红,一直没有放弃对“上大学”的渴望,当得知“恢复高考制度”之时,刘学红与队里的知青都在第一时间缴纳了5毛的报名费,再一次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这个目标激励之下,刘学红再一次将脑海中已经遗忘的差不多的知识重新捡起来,但当时上山下乡的工作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白天依旧在工作岗位上坚持,只有夜晚才能高考而挑灯夜读,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没有教材就只有把曾经的书本翻出来,没有考试的试卷,就自己手抄。
曾经在理科方面十分优秀的刘学红,并未因为高考选择自己曾经的优势科目,而是实际的分析了自己在这些年的境况之下,所擅长的更多是文科,为了增加上大学的可能,于是报考了文科方面的,在这样的理智的剖析、努力准备下,刘学红与无数同样沉默已久的知识青年们就这样走进了1977年的考场。
怀揣着一颗忐忑而又坚定的心,在考场上的她,随着考题的“真面目”现身,准备充足的刘学红慢慢的越来越有把握,看到语文试题要求后,她联想到的是她这两年来上山下乡的生活,写就了当时轰动一时的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这篇作文仅扣了1分,后来无数人也是通过这篇文章认识到了一位坚强而勇敢的刘学红。
在这里还不得不提到刘学红是十分果敢而聪慧的,因为当时正式宣布恢复高考到正式考试,中间不过3个月的时间差,这样短暂的筹备期,给当时不少学子打了个措手不及。最终用汗水与辛勤浇灌出来的文字,获得了认可,努力的付出也同样获得了回报,不仅是作文仅差1分成为满分,更是成为当时的高考状元,这样的结果她是感到惊喜的,但也并不意外,刘学红知道自己为此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她知道自己值得这样的的结果。
随后以高考状元的光环刘学红成功进入北京大学就读,同时她并没有因为状元的光环就对自己有任何的懈怠,因为她知道只有学习才可以进步,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在随后的求学路上,她一直保持着“上山下乡”时对知识的敬畏,用这样一颗心去看待自己的学习生活。
也就是这样的学习劲头,在毕业之后刘学红成为了一名报社编辑,或许是曾经求学的经历,让她对中国教育十分的关注,着重对教育事业方面的报道,随后凭借自己的才干,将《中国青年》报搞得风生水起,此时的她可以说已经“小有成就”,在可以“稳坐钓鱼台”可以享受这些年付出的红利之时,她依旧在学习,在此期间她又先后创办了"教育导刊"、"电脑大屏幕"、"电脑·网络·市场"专刊等周刊。
随后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时期,一直不断学习的她,跟随时代的脚步于2000创办“中青在线”,极具战略眼光的她,凭借对教育行业的了解,结合互联网思维,将“中青在线”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国内最具权威的综合类青年网站。
结语 招生网
从高考恢复到如今,已经43年过去,刘学红的成功是十分特殊的,她自己曾说,她只是赶上的高考的红利,毕竟在当时国家人才紧缺的情况下,由于高考中断太久,学子水平差异非常大,因此相对的试题题目也较为简单,但我们更不能忽略当年报考人超500万,而录取仅30万,可以说真正的“十不存一”的残酷局面。
再好的红利,也是需要努力才能获得成果,如果当时刘学红没有夜以继日的学习,再简单的考题,她也是无法脱颖而出,在当时那样艰难的大环境下,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备考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要努力,即便是普通的教科学,也一样能汲取知识的营养,做到知识改变命运,因为人生的“高考”从来都不只有一次,机会只留给有准备人,从现在开始学习,你一样可以。
招生网(https://www.zhaoshe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全国历年高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相关内容。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当年570万考生大军一下子涌进了考场,而被入取的只有27.3万人,录取比例29:1,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2001年:考生人数454万,录取人数260万;这一年开始,高考取消了年龄限制,25周岁以上公民均可参加高考。
2003年:考生人数613万,录取人数382万;扩招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2003-2009年,中国农民工的工资上涨了80%,同期大学毕业生的第一份工资没有变化(尚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就是扩招的后果之一。
2006年:考生人数880万,录取人数530万;一份关于“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的报告显示,“零工资就业”的人已占被调查者的0.8%左右。
2007年:考生人数1010万,录取人数566万;录取人数与30年前报考人数极其接近,但是录取比例已经到了50%;
2008年:考生人数1050万,录取人数599万;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人之后急剧下降,直至2014年起开始止跌趋稳。对于这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人生大考,即使近年来高考录取率越来越高,但依旧寄托着无数人对于未来的满满希望……
以上就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位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她的现状如何?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招生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招生网:www.zhaosheng.com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是否值得? 我来给你讲一个我弟弟家的故事吧,弟弟有一双儿女,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孩子。弟弟纯粹农民一个,因为要照顾孩子,他们没有出去打工,只在家乡打零工,主要是跟砖瓦匠包工头干小工,收入微薄。 可是,两个孩子都很喜欢读书,从上初中开始,弟弟就有点想把女儿拉下来回家帮着干活。不过我这大侄女从小就喜欢读书,怎么也不肯下来。我对弟弟的想法也是批评过多次
高考差1分满分,749分进清华,这位创造高考神话的状元现在如何了? 在2004年的时候,烟台二中的高三学生王瑞鹏参加高考,他的成绩好到让人吃惊。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综合全部满分,数学差一分满分,英语和语文都是140分往上,另外由于他曾经获得过国家奥林匹克的一等奖,所以他的高考分数直接加了20分,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瑞鹏直接以总分749的高分成为了当年的山东省理科状元。他的成绩创造了当时全国高
恢复高考湖南省文科理科状元有哪些? 011年,长沙市一中高三(7)班女生何一帆总分675分,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的杨倩在2011年高考中获得我省理科最高分717分。 2010年,湖南岳阳市一中的胡佳胤,成绩是文科总分670分(含15分省级优秀学生加分)单科成绩:语文130分,数学133分,英语142分,文科综全250分,卷面分655,省级优秀学生加15分,总分670分;理科状元是来自湖南师大附
威宁2021年高考状元 贵州省每一年的高考状元,不出意外的话,一般都来自贵州最好的高中——贵阳一中。2021年也没出现意外。 2021年,贵州省理科第一名:闵锐(贵阳一中) 各科成绩:语文123分,数学147分,英语145分,理科综合279分,少数民族加分20分,高考成绩总分714分,虽然加了民族分,不过也很厉害了。 贵州省文科第一名:燕鸿伟(贵阳一中) 各科成绩:语文131分
今天各省高考人数 2023年高考各省人数如下: 河南131万人,山东80万人,河北83万人,四川77万人,广东70.2万人,湖南65.5万人,广西61万人,安徽60.1万人,江西57万人,贵州47.8万人,湖北46万人,江苏40.6万人,云南38.3万人,浙江36万人,山西33.7万人。 陕西32.3万人,重庆31.4万人,辽宁19.1万人,新疆22万人,甘肃24.7万人,21.
692分考入中国人大的她,毕业后失业17年,如今怎样?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只有学得越多,才能走得更高。在应试教育下的中国,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想要考入大学,必须得通过高考这条路。因此,在广大学子的眼中,高考就是决定你12年学习成果的考验,成败在此一举。 一、一流高等学府学子 伍继红,她以692分考入一流高等学府,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94级学生,却在毕业后屡屡受挫。17年处于无业
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是在哪个季节举行的? 1977年的高考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 1977年冬天,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1977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二十七点三万人;1978年,六百一十万人报考,录取四十点二万人。七七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 1977年,刚刚复出的 邓小平 同志
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是在哪个季节举行的? 1977年的高考是在冬天举行的。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 全国高等学校 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十余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 恢复高考 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 上山下乡 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2024-06-06 00:18:59
2024-05-28 00:38:07
2024-06-20 06:31:07
2024-04-09 22:44:16
2024-03-24 06:16:23
2024-06-19 09:19:27